觉木隆藏戏带来的传奇

觉木隆藏戏带来的传奇

发布时间:2018-01-02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责编:泽旦卓玛
这是一条经过探索,切实可行的西藏民间传统艺术保护之路。
  觉木隆藏戏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每年都有一笔看来不菲的保护资金,比起其他地区的民间传统艺术来讲,要好得多,但是这并不足以支撑起甲热村的传统民间艺术团,这个以村为单位的民间传统艺术,摸索了很久之后,最终商业化成功,不仅完美地传承了传统艺术,也改善了当地村民们的生活。
  村落:拉萨市堆龙德庆县乃琼镇甲热村
  交通:位于堆龙德庆县乃琼镇,距离拉萨市区近20公里,路况较好。
  特色:觉木隆藏戏
  山洼深处的艺术之花
  甲热村坐落在堆龙德庆县乃琼镇一个山洼深处。据当地人回忆,在许多年以前,村子里的道路用河来形容比较贴切,上面遍布水流与泥坑,连来往的汽车司机也叫苦不迭。另外还有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则是饮水问题,偌大一个村庄只有10来处自来水龙头,450多户人家,1500多人口,一年四季不论冰天雪地、刮风下雨,都要排队取水。村干部着急,村民们渴望,但由于村里太穷,吃水的问题一直无法解决。而现在村里不仅通上了宽阔的水泥路,清澈甘甜的自来水也通到了各家各户,而且压力大、水质好,四季不断。就不用提建设得十分现代化的村庄了。
  之所以有此剧变,当地人归功于两件事情:第一件是青藏铁路工程,横贯甲热村的青藏铁路,征用了大量农田。失去土地的农民们,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发挥市郊的区位优势,利用国家发放的土地补偿款,纷纷转向服务行业。第二件则是村里的觉木隆藏戏队商业化运作。
  同西藏许农村藏戏队一样,觉木隆藏戏队在解放前也由农民组成,以“支艺差”为主。后来,觉木隆藏戏队演出的藏戏作为民族传统文化受到重视,孕育出现在的西藏自治区藏剧团。而在觉木隆藏戏班发源地拉萨市堆龙德庆县乃琼镇甲热村,由当地农民组成的业余表演团体形式并没有消失。觉木隆藏戏团继承了传统藏戏班的衣钵,也继承了传统运作模式——成员既是演员又是农民,表演既是传承需要也是经济需要。
  藏戏团的喜与忧
  在西藏,以村为单位的藏族传统民间艺术拥有的活动空间不大,随着改革开放,传统民间艺术受其赖以生存的土壤——西藏农村生活模式改变的影响很大。村民们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多,而从事民间艺术的人也越来越少。许多以村为单位的民间艺术团体宣告解散。而觉木隆藏戏队是少有的依然保存下来的藏戏队之一。
  但是在以前,觉木隆藏戏队长期处于吃大锅饭的状态,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迫于市场化需求开始改制,经过五年的挣扎,2000年,琼达与卓玛承包了藏戏队,重新设团演出。“刚开始,只有十几个演员,都是村里人,一年的收入很少,发工资都很困难。”琼达回忆说。接下来的两个契机,让觉木隆藏戏团有了翻身的机会。2002年,甲热村被西藏自治区政府命名为“藏戏民间艺术之乡”,随后的2006年,觉木隆藏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藏戏团的演出机会开始增多,收入也开始增加。并且获得内地商人的资助,成立了公司,拥有了自己的排练场地。这个以甲热村的农民演员为主的藏戏团,每年平均演出接近300场。
  虽然有这么多演出,但是甲热村的觉木隆藏戏团并没有就此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因为演员工资、服装道具的开支也随着藏戏团的扩大而增加。此时,虽然有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资金,但是对于藏戏团来说,仍然不足以支撑其商业化运作。那些年,村里的演员们每到演出的淡季,就得回到甲热村,重新操起锄头和镰刀,去农田里干活。
  藏戏传承不放松
  若是放到一般的地方,迫于生活的压力,很多人或许会选择放弃演出,转而寻找产值更高的事情来做。但是藏民族的韧性在这里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对于融入自己血脉深处的舞蹈,他们并没有将之当作一般的谋生手段,而是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因此在觉木隆藏戏团最困难的日子里,演员们无论在演出之时还是在做农活之时,都依然坚持练功,保证传统藏戏的基本功不会被丢掉。
  随后,藏戏团不仅在各大节日中应邀出演,私下,琼达也鼓励团员们去朗玛厅、剧场和各类文艺演出场所表演民族舞蹈。慢慢地,出身于甲热村的演员们,也开始彻底丢掉了农民的身份,全身心地投入到藏戏演员这个职业中来。
  从2006年开始,藏戏团初步获得成功,到随后的青藏铁路工程彻底改变了甲热村的经济模式。发展到现在,昔日祖祖辈辈靠土里刨食的农民,如今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随着生活模式的多样化和收入的提高,也过上了和城里人差不多的生活,村里热爱藏戏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