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变迁——全国劳模周易洪讲述建州71年来餐桌上的变化

“舌尖上”的变迁——全国劳模周易洪讲述建州71年来餐桌上的变化

发布时间:2021-11-25 来源:康巴传媒   记者 :周燕   责编:顿珠曲珍

“食”为民“天”,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真实写照。

 

周易洪正在向.JPG

周易洪正在向村民宣讲

从小在康定市长大的记者,记忆里感觉身边的长辈们都喜欢讲他们那个年代的“苦难史”。是农民的,会讲因为粮食匮乏,他们为了充饥,不得不吃糠、挖野菜、啃树皮和树叶;是城里人的,会讲他们吃饭必须要拿“粮本”或“粮票”,尽管如此,还是有大多数人根本吃不饱,更别奢谈什么肉油蛋奶等副食了。

 

一粒米里看世界,两箸间话国情。建州七十一年来,甘孜州老百姓的菜篮子日益丰盛,不用再为饮食担忧。如今州里的老百姓到琳琅满目的市场上,将挑剔的目光越来越多地落在货品的新鲜度和营养价值上,而不是价格。

 

“对于金汤人来说,一碗豆花、一碟佐料、一碗白米饭,标志着美好一天的开始。”今年70岁的全国劳模周易洪是土生土长的金汤镇先锋三村人,在先锋三村生活了大半辈子,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沧桑巨变,他深切体会到党的惠民政策给乡亲们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生活改善。

 

“父老乡亲听我言,纪念建党一百年,一百年不算短,一路走来不平凡,不忘初心想当年,那是1921年,马列主义中国传,中共一大先上海,而后转移到红船,当时只有13人的代表团,其中就有毛委员,他们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中华民族必须要有自主权……”近日,记者来到康定市金汤镇先锋三村,周易洪正在为村民们表演自编的快板,快板声声抒胸怀,字字句句入心来。前来观看的村民,听着合辙押韵、抑扬顿挫的精彩说词,不时发出阵阵掌声。

 

平时只要一有空闲,周易洪便以快板为乐,放松身心,创作了很多与当下形势紧密结合的内容,他用快板说唱家乡的巨变,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愉悦村民的精神世界。

 

打个快板,吃碗豆花——这是周易洪的精神追求和物质要求。一碗白嫩的豆花,伴着一小碟深红色的糍粑海椒蘸水,再撒上绿油油的葱花,一碗沥米饭便顺畅地下了肚。

 

“我小时候家境贫困,难得吃上一回豆花。好在村子里每年都有人种黄豆,收割后总有豆荚、豆粒落在田里,秋季去捡上几天,就够做几回豆花。”周易洪回忆说道,捡来的豆子不是粒粒滚圆,要将其倒在簸箕里簸去荚梗,再挑出霉的、瘪的,铺在席子上晒干,装进口袋,留着过年做豆花吃。

 

“那个时候,家里来了亲戚,能吃上豆花就算不错的了。用石磨研磨,以‘白石头’为胶凝剂,把经过筛选和浸泡的黄豆磨浆、过滤、煮沸、点制后,配以佐料食用更是美味可口。每年,我就盼着家里来亲戚和过新年,吃碗豆花解解馋。当时小孩子是不让上桌的,只有等亲戚吃完下桌,才能吃上几勺剩下的豆花,但意犹未尽。”周易洪告诉记者。

 

金汤的土质肥沃,雨量光照条件好,适于大豆生长。同时,地处“天府”第一峰贡嘎山东麓、横断山腹地,该地区石膏储量大、品质优,已探明的石膏储量居亚洲之冠。点豆花的“白石头”轻易可得。

 

“以前做豆花留下的豆渣,也舍不得喂鸡喂猪,用来渗在饭中做粥,或用来炒着吃。改革开放后,老百姓的日子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天比一天好,但豆花仍然是必不可少的菜肴。”周易洪说,游客来了金汤镇,都要去尝尝豆花饭、豆腐包子。

 

一碗豆花,白如雪,软似棉,再配上精制的调料蘸食,充分体现了麻辣浓香、咸鲜酸甜的金汤风味。岁月变迁,如今,做豆花不必用笨重的石磨磨豆,也不必大灶铁锅熬浆,磨豆腐用机器就可以操作了。点豆花的“白石头”也已开发成了康定市金汤镇石膏工业园。

 

“做人像豆花,做事学豆腐。”周易洪告诉记者,这个谚语寓意做人要像豆花一样清清白白,做事要像豆腐一样凝聚不散。

周易洪宣讲.JPG

 

“近年来家乡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我有目共睹、感受颇深。”周易洪感慨对记者说,以前金汤属于偏远地方,先锋三村更是一个“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的穷地方,一年到头很难吃上大米。过年来亲戚,家里就会蒸“金裹银”吃,其实就是将玉米面和大米合在一起蒸,讨个彩头。

 

“那些年,家里为改善伙食,经常在餐桌上变换花样,‘金裹银’就是我们家餐桌上的常客,可以解决大米不足的问题。后来,随着生活条件逐渐变好,家里一星期至少可以打两次‘牙祭’,舀上一大盆烧好的酸菜汤,端上一蒸屉‘金裹银’,就着一大盘喷香的椿芽子烩老腊肉,一家人吃得香喷喷的。”回忆往事,周易洪情不自禁地笑了。

 

周易洪告诉记者,玉米是容易生长的作物,当时许多农户都在自留地里或者田边地角种了不少,并间种点豇豆,这样就不需要特意给豇豆藤搭架了。收获后的老玉米,拿到院坝里晒干,然后脱粒拿到打米房磨成面粉。

 

“如今粮食充足了,家里就不做‘金裹银’了。”周易洪笑着说,“但现在,好多人还专门跑到餐馆里吃‘金裹银’,成了一道健康美食。”

 

饮食和生活的结合,美食本身已然不再是唯一焦点,食物视觉美感、美食代表的养生文化,以及美食背后最简单直接的情感表达,都成了人们在美食上寄托的新热情。

 

2002年国家确立的以“多予、少取、放活”为核心的农村改革总方针,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出,甘孜州农牧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城市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现在,对于年轻人而言,“粮本”“粮票”不过是一个传说,“吃不饱”“穿不暖”更是“从前的故事”。现在,人们“想吃啥就吃啥”,以前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到的大鱼大肉,现在天天出现在百姓的饭桌上。

 

从“吃不饱”到“温饱”到“吃得好”,再到“吃得健康”,甘孜人的“饭碗”历经的71年“变奏曲”,71年披荆斩棘,71年砥砺奋进。家乡变了样,人民生活棒。让周易洪对党的政策心怀深厚的感恩之情,他思考着如何才能将这份感恩之情更好地表达出来。几经思索,周易洪觉得内容丰富、朗朗上口的快板是最好的方式。就这样,周易洪靠着长期农村生活的积累,紧扣时代的旋律,为反映出各个时期、不同形势下的生活阅历及人民群众的心声,编写快板的灵感一发而不可收拾,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快板词也就从周易洪的笔下被创作出来。

 

“现在生活好了,我们赶上了好时候,日子过得舒心自在。”周易洪感慨地说,下一步他还将为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创作快板,只要身体允许,他就会一直编下去、唱下去,把现在的幸福生活唱给更多人听,把党的好政策传达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