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干部王建文: 一次援藏 一生情缘

援藏干部王建文: 一次援藏 一生情缘

发布时间:2016-04-07

王建文(右一)和察隅镇体育村村民如铁龙(右二)叙谈,帮他出主意、想办法,鼓励他带动更多的村民致富。新华社发

新华社记者 白明山 罗布次仁

察隅地处西藏边陲,是我国重要的边境县之一,位于林芝市东部,南与缅甸和印度接壤。按照中央统一部署,从1995年开始,广东对口援建林芝市,深圳则从2010年开始负责对口支援林芝市的察隅县。

近3年来,广东省深圳市第七批援藏干部王建文,视建设边疆为崇高使命,深入基层、情系民众、实绩援藏。他探索“治边稳藏”新路径,拓展援藏工作内涵,实现援藏工作的新突破,赢得察隅县干部群众的衷心爱戴。

目本村,藏语里是“搬来搬去”的意思,这个几乎与外界隔绝的山村位于怒江边上,人均0.8亩耕地、年收入2300多元,房子上边睡人,下边圈牲畜。

这个村地质灾害十分严重,要想出村,就要沿着怒江边的悬崖峭壁走上两天。

“大人可以在这住一辈子,可是孩子呢,上学怎么办、工作怎么办?”王建文和他的援藏工作队决定对这个村庄实施整体搬迁。

2014年11月中旬,察隅援藏工作组专程赴察隅县两个不通公路、最为偏远的古拉乡目本村、格巴村进行前期调研。而这期间,他们在怒江边上徒步走访了6天。

通往目本村的路几乎就不叫路,一侧是怒江,一侧邻近峭壁,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行进中,还不时遇有流沙。越是在这样的“路”上行进,越坚定了他们对这个村庄实施整体搬迁的决心。

听说援藏工作组来考察,村民身穿节日盛装、手捧哈达,在村口处等待。为了顺利落实目本村整村搬迁事宜,察隅县援藏工作组的8名干部都曾数次徒步进入过目本村。

王建文一行带着第一手调研材料回到察隅镇后,深圳市有关部门组成的工作组也随即抵达察隅,对目本村整体搬迁工程进行可行性专题调研。在深圳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目本村整体搬迁方案最终落地。

作为深圳援建察隅的重点项目,由广东援藏工作组统筹3000多万元规划建设的新目本村,位于600里外的上察隅镇巩固村附近,这里的生活生产条件大为改善。

新村正在紧张施工,每家的主体建筑已经成型。每户有一个院落,占地约54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87平方米,屋子包括4个卧室和一个客厅,新房内还配备了电视机、热水器等家电。

目本村的村民不久将搬迁至此。眼下,大家正在为新村庄的名字发愁,因为村民们再也不想用“目本”这个词了。

站在下察隅镇体育村如铁龙家的院子里,40岁的他对记者说起养猪,笑得合不拢嘴,今年不到4个月的时间,他家已经卖了37头猪崽,挣了6万多元。

为了帮助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王建文带领工作组进村调查,得知村民有养猪的技术家底后,征得村民同意,按照实际养殖规模为每户新修了猪圈,改散养为圈养,改善了养猪条件和村内环境。

村民克阿龙说,有了猪圈,养殖规模上去了钱挣得也多了。

王建文说,援藏工作要雪中送炭,不做锦上添花。如何把援助资金花到实处,让援建项目更具有针对性,是援藏干部思考的重点。

工作组成员们在刚刚抵达察隅的半年时间里,走遍了全县乡镇,对察隅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随后主要援藏项目被最后敲定,它们遍布全县各个片区,包括道路修缮、藏鸡养殖示范基地、温室大棚示范基地等民生项目。

在察隅县城,一条平坦整齐的道路沿山而上,记者清晨走过,不时看到健身的群众。

沿山路旁有个同庆小区,几个老人家正在打扫卫生。74岁的阿白说,过去沿山路全是砂石路,居民们出行不便,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这批援藏工作组来后,开工建设沿山路,2015年6月1日建设完成,道路全长3.1公里,宽约6米,还有景观、休闲功能。

阿白说,路好了,小区居民自发地进行保洁,周围邻里关系越处越和睦。

针对察隅县医疗技术专家缺乏的情况,工作组联系了深圳有关医疗部门,派出志愿者医疗组赴藏开展工作。除免费义诊送药,医疗技术专家们还把理论知识、临床经验、手术技巧、工作作风带到受援地,一批当地医疗技术人员正迅速成长。


林芝市副市长、察隅县委书记扎西平措说:“察隅虽然条件艰苦,但王建文带领的工作组调研点多面广、工作作风扎实,把援藏工作做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