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区的由来及地理范围

康区的由来及地理范围

发布时间:2016-04-25

  

  “康”是一个历史地理名称,是藏语“kang”的汉语音译,在旧时汉语文献中曾译作“喀木”或“巴尔喀木”,是我国“藏地三区”(卫藏、安多、康)之一。在汉语环境中,人们习惯于将它称作为 “康区”、“康巴地区”或“康巴藏区”。

  在早期的藏文史籍中,藏族学者习惯上把我国藏族地区划分为三大区:上部阿里三围、中部卫藏四如、下部多康六岗,故称“藏地三区”。这时的“康”称作“多康”(朵康)。元代在藏族地区设三大土司管理,逐渐形成新 “藏地三区”:卫藏、安多、康,即阿里、卫、藏合称卫藏;多康地区分解为康、安多两区。这种划分一直被沿用到今天。
  元代以来的康区的地域范围大体包括鲁共拉山以东,大渡河以西,巴颜喀拉山以南,高黎贡山以北的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这一区大致涵盖了今天西藏自治区的昌都地区,四川省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县,云南省的迪庆藏族自治州,青海省的玉树藏族自治州。
  “康(区)”作为一个藏的历史地理概念出现较早。椐格勒博士考证,“康,这个古地名大约形成于唐代或吐蕃时期,即藏族古代文化在雅鲁藏布江流域形成时期。”石硕博士也认为,“‘康’的概念出现较早,可能在吐蕃时代即已经存在”。
  藏族为什么将这一地区将之为“康”,“康”在藏语中又有什么含义呢?
  藏族著名学者更敦群培所著的藏文历史名著《白史》对此有如下解释:“总合东方之地区……所言康者,系地其边地”。目前,学术界都普遍以更敦群培的解释为依据,将“康”解释为“边地”。

康区的由来及地理范围
  如果“康”指的是“边地”,那么藏族为什么要将处于青藏高原东南部的这一地区称为“边地”呢?这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这是由于古代藏族以自我为中心的宇宙观念造成的。自吐蕃雅砻部落在雅砻河谷兴起后,他们以强大的武力使自己迅速成为当地最大的部落,并且最终建立了吐蕃王朝。因而,对于吐蕃人来讲,藏族人的中心就在雅鲁藏布江流域。如《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赞普系列部分就认为“天之中央,在地之中心,世界之心脏,雪山围绕一切河流之源头”。故,“康(区)”作为一个远离雅鲁藏布江的地方,自然应该称作“边地”。
  第二,这是由于康区在古代吐蕃王朝中的政治“边地”位置所决定的。当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建立并定都拉萨后,拉萨便成为当时藏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因而藏族将这一地区称作为“卫”,即“中心”。随后,吐蕃开始向东扩张,征服了康区诸部,并将康区纳入吐蕃政治势力的管辖范围。当康区被纳入吐蕃政治势力的范围后,它不仅是吐蕃统治地方中最远离拉萨这个吐蕃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方,而且也是吐蕃向东扩展最远的地方,处于吐蕃政治势力与唐王朝政治势力的结合部,属吐蕃政治势力的边际地区。于是,吐蕃人针对于“卫”这一中心地区,将康区称作“康”,即“边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