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绿迈进新时代

逐绿迈进新时代

发布时间:2018-03-23 来源:康巴传媒网 责编:丁真尼玛

——甘孜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新龙措卡湖。 吕玲珑 摄

甘孜县生态建设。 本报资料库提供

丹巴甲居藏寨。 本报资料库提供

今日一抹绿,明天一片林。

3月22日,泸定县泸桥镇五里沟村,州委书记刘成鸣,州委副书记、州长肖友才,州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康,州政协主席向秋等领导和州县机关干部职工一起挥锹培土植树。

“让甘孜山水更绿、让甘孜生态更优。”这是州领导用实际行动给出的答案,也是全州人民戮力生态建设的心声。

保护生态环境、繁荣生态经济、彰显生态文化,甘孜儿女坚定不移地围绕“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生态屏障区、国家绿色能源生产基地”的目标,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用实际行动诠释永续发展的真谛。

行走在辽阔的甘孜大地,只见江河碧波奔涌、草原芳草萋萋、山峦烟云浩渺、森林百鸟翔鸣……

厚植绿色,擦亮底色,大美甘孜以秀丽身姿聚焦世人目光。

相生相伴的是人们的恬美生息、是游客的纷至沓来、是产业的锐意勃兴……

绿色生态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一直是我州发展的“关键词”,更是发展的“主题曲”。生态红利带给人们以福祉,生态优势带给甘孜以发展。

逐绿迈进新时代,生态甘孜谱华章。生命的绿色、发展的绿色、民生的绿色奔涌入眼……

■谢臣仁

让绿色意识成为生态『血液』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地处长江、黄河源头地区的我州,是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是青藏高原“水塔”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屏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既关系到甘孜山水的秀美风光和发展依凭,更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和长远发展。国之所期,便是政之所应。

受制于地形、地貌和气候影响,相较于内地,我州生态尤为脆弱。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是我州人民群众的梦想。民之所望,便是政之所向。

建设生态文明,把大自然赋予的宝贵财富守护好传承好发展好,是历史重托、是国家使命、是发展必须、是人民期盼。

责任担当,不是坐而论道,更要起而行之。

生态的方圆,从立规开始。根据四川生态建设总要求,依托《川西藏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通过《甘孜藏族自治州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启动《甘孜州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出台《甘孜州脱贫奔康百公里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示范带建设方案》,编制《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甘孜州实施方案》,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措施陆续发布实施,“生态建设”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绿色发展指明方向。

一场场会议的召开、一项项政策的出台、一份份责任书的签订,充分表明了州委、州政府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和信心。

宏图已举,经略既张。理念坚定,行动有力——

汇全州之力:在人力投入方面,生态建设由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建立体制、健全机制,各级各部门全员参与、全力投入;在资金保障层面,将绿化项目资金提前纳入财政预算,投资23.8亿元,开展“大规模绿化全川·甘孜行动”。

施创新之策:根据我州实际,确立优先发展旅游业、有序发展生态能源和矿产业、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牧、文化和中藏医药产业的“一优先、二有序、三加快”产业发展思路;分北部、南部和东部在全州打造3个“脱贫奔康百公里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示范带”;力争在2020年建成特色林业产业基地和特色农牧业产业基地两个“100万亩”; 继续完善“两江一河”生态防治体系,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构筑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以“山植树、路种花、河变湖”为抓手,着力构建“山顶戴帽子、山腰挣票子、山下饱肚子”的立体生态格局。

行刚性之举:把3月11日确定为我州的生态日,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州“头等大事”;制定最严保护、最严管理、最严执法、最严问责的“四个最严”生态建设制度;针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雷霆万钧,高效整改,踩“急刹车”、下杀手锏,以法律的名义还生态以尊严。

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战略的高度,打出了一系列的“组合拳”,目的只有一个:走出一条经济发展、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路子。一场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层面的“绿色革命”随之掀起。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的是绣花般精细精准。“精准”二字,重逾千钧。“针脚”应落在何处?

按照生态领域“设计总图”和“施工总图”,辩证推进绿色发展,做好“加法”:增绿扩绿,做到有山皆绿、重点补绿、身边增绿;做好“减法”:对污染不宽容,对违法零容忍。

我州划定9.6万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区,让其成为不能触碰的“高压线”。而另一条“红线”存在于人们心中——那就是对于污染的项目,一律拒绝;对于碰触红线的行为,一律严惩。

高水平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不是“捡到篮子都是菜”。据州环境保护局负责人介绍,因为触碰了“生态红线”,近年来,我州把三十余家企业拒之门外。甘孜绝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

森林,是高原最为壮阔、最为坚韧的景观。但森林生态又极其脆弱,一旦遭遇破坏便难以恢复。全州9775名护林员护林员正是森林的“保护神”。

德格县更庆镇森林管护站的建康原来是一名伐木工,现在是一名护林员。他说:“过去每人每月必须伐木300根才完成任务,伐木是工资来源;现在,我是拿着工资护林。”

建康在他当护林员期间,清查各类进山人员1万余人次。前20年砍树,后13年护林,他说自己是在“还债”。建康工作职能的变化,映衬出甘孜林业发展的深刻转变。正是甘孜发展绿色产业体系、构建生态经济开辟了全新的道路,让建康上演了“角色反转”。

大力开展治山理水,努力做好“显山露水”。由州委书记担任第一总河长、州长为总河长,实行“两江一河”双河长制和重要支流单河长制,我州在34条州管河流和县、乡两级842条河流全面推行“河长制”,全面建立州、县、乡三级河湖管理保护。

不再失去一片绿洲、不再毁坏一寸草地、不再污染一汪水源!是目标、是责任,更是底线。我州生态建设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在主体功能区制度、生态保护功能红线划定、集体林权流转、草原补奖和保护责任挂钩试点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推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为自身长远发展和国家生态安全贡献心力。

任务已明确,关键在行动,成效看落实。3月15日,色达县的生态管护员多吉在康马郎多草原清理沙障,“跟县委、县政府签了管护合同的,身后就是自己的家,谁都不敢大意!”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当好‘保护传人’,把‘老祖宗’给我们的一方山水保护好。” “生态环境是全民共有的财富”已经成为社会共识,流进每个人的“精神血液”,转化为每个人的行为自觉。思想上重视、感情上加深、投入上倾斜、行动上落实,坚决守护绿水青山,正变成一场人人参与的全民行动。

沿着清晰的路线指引,山青水秀的高原图景,良好生态的秀美甘孜,正在向人们慢慢走来。这一路,走得艰难、走得坚强,更是走得踏实、走得豪迈,走出一路绿韵。

让绿色优势释放生态『红利』

天蓝,水绿,生态好。这样的美好,不是愿景,而是生活的内容。

建设生态,我们付出不少;生态回报,我们收获颇丰。

“我们村家家都退耕还林,我家有10亩退耕还林地,栽上了松树、洋槐树、花椒树。”丹巴县半扇门乡半扇门村村民杨明华激动地告诉笔者:“以往种苞谷一亩地一年毛利润800元左右;现在种花椒一亩地纯收入3000元,收入增了好几倍,怎么算都划得来。”

薄积厚发,绿色优势释放生态“红利”,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造福现在。

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创造绿色消费、制造绿色业态、实现绿色增长,甘孜成为绿色经济的大卖场。

生态好了,让人们对甘孜自然山水情有独钟,给我州发展旅游带来良机。时而凭窗远眺,时而举起相机,窗外的皑皑雪山、雾凇雪凝跃然跳进了相机里,3月9日,北京摄影爱好者李先生被康定市雅拉乡中谷村的美景深深吸引:“绿水青山、蓝天白云、清新空气、滚烫温泉,能在这样舒适的环境中住上几天,那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打造“全资源整合、全景化打造、全区域覆盖、全产业联动、全社会参与”的全域旅游开发新格局。生态旅游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在“以保护促发展”的原则下,我州初步形成了以冰雪、森林、湿地、草原、湖泊、温泉等生态旅游为主导,民族文化风情游共同发展的格局。伴随着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生机勃勃的生态旅游产业如一家家“绿色银行”,不断助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去年我州共接待游客166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6亿元,分别增长28.1%、27.3%,甘孜成为全国热度最高的全域旅游目的地之一。“借景生财”帮助20万农牧民实现就业增收,“山水经济”成为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源头活水”。

数字对应的是声名鹊起闻风而动,雅江“松茸节”、泸定 “樱桃节”、康定“国际情歌节”、丹巴 “嘉绒风情节”……真是火了甘孜,兴了旅游。

数字对应的是“真金白银”落入囊中,游客蜂拥而来,带来人气、商气、财气,带来高原特色农畜产品的大流动,高原特产成为游客们的“抢手货”。可谓活了经济,富了百姓。

好生态成了“吸金石”,好生态成了“活广告”,昔日“养在深山人未识”的康巴高原成了游客们热衷的旅游胜地和观光天堂。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我州发展生态产业提供了天然宝库,在中藏药材的发展上尤为明显。“脱贫没问题,全靠种这波棱瓜。去年卖波棱瓜子300斤,收入3万多元。”近日,泸定县兴隆镇牛背山村村民唐海禄告诉笔者。去年泸定全县种植藏药材波棱瓜近2000亩,实现产值1600万元。

目前,全州建成中藏药材种植基地5.62万亩,参与药材种植农户1万余户,从业人员上万,受益群众达5万人,户均增收上万元。去年,全州中藏医药产业实现产值9.2亿元;到2020年,中藏医药产业产值预计可达30亿元。

山里养猪,藏香猪成了“金猪”;山泉酿酒,青稞酒化为“琼浆”。生态农牧业将甘孜这块宝地上蕴藏的无限潜能彻底激活。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我州在发展产业中重点发展种养业、旅游业等生态产业,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路子,实现了生态与产业的“两翼齐飞”。

发展生态经济,产业是基础,富民是核心。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好生态是“摇钱树”,好环境是“聚宝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在我州有了生动实践,并效益凸显。“山顶戴帽子、山腰挣票子、山下饱肚子”正在从蓝图落地生根,成为现实图景。

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人民群众对蓝天、青山、绿水的需求更为迫切。3月18日,雅江县城居民次仁唱着歌谣,担着两桶清泉,优哉游哉地从五公里外的格西沟回到县城。“只要不下雨下雪,我每天都要去,这既锻炼了身体,又挑回来甘甜的清泉。”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格西沟是雅江县饮用水源地,水质达国家I类。好山出好水,好水润心田。这正是生态建设带给雅江人民的“福利”。雅江开展生态建设结硕果,县境内全年水质平均达到国家II类及以上标准,汛期也能达到III类水质标准,完全满足水功能类别要求,大气质量全年达到国家I类标准。这正是我州生态建设惠及百姓的实证。

生态建设,事关百姓民生。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发展生态经济,农牧民有了好钱景;建设生态文明,农牧民迎来了好生活。2月22日,丹巴县“全国生态文化村”中路乡克格依村村民布呷家,厨房干干净净,没有烟熏火燎的痕迹。布呷扭动燃气灶开关,“啪”的一声响,蓝色火焰欢快舞蹈。布呷说,家里使用上了沼气,方便好用,而且果皮菜叶、玉米杆、猪粪、牛粪等都可做原料,一点不“挑食”。

青山绿水红日子,一步一景“原生态”,在我州,处处都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一幅青山绿水、诗情画意的生态文明建设美好图景,成为乡村振兴的最好注脚。

环境是资本,生态出效益。当绿色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底色,众多康巴儿女内生动力被激发出来,美丽生态和谐小康甘孜中国梦正在通过众人的努力而渐行渐近。

山更加绿了,水更加清了,回荡在大山深处的农牧民笑声也更爽朗了。“生态福利”造福每一位甘孜人,同样,也因广大甘孜人“智慧”的加入而更加绚丽。

让绿色资本成为发展『芯片』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如今,康巴大地芳草萋萋、贡嘎山下松柏如云、木格措上烟波浩渺……当环境改善愈发催长生态红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美已成为我州永续发展的最大的资源,也是我州最大的资本。

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自然则回馈大美甘孜无限前景。我州水能资源得天独厚,境内有着“流金淌银”的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 3729.21万千瓦的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约占全省30%份额的“大蛋糕”。开发生态水电,我州紧锣密鼓:藏区最大规模水电项目、总投资达 664亿元两河口电站建设正酣,建成后水库正常蓄水位可达 2865米,水库总库容将达到 107.7亿立方米,电站总装机容量 300万千瓦,年均发电 110亿千瓦时,建成投运后每年可为我州财政增加税收 12.79亿元;州境内硬梁包水电站、苏洼龙水电站、古瓦水电站三个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全面启动,总投资 373.15亿元。项目投产运营后,预计每年可向地方政府上缴利税 4.4亿元以上。

充分利用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我州地处高海拔地区且多峡谷,不仅水能资源丰富,太阳能和风能资源储藏量也十分巨大。去年 6月27日,乡城县正斗二期光伏项目竣工,标志着四川省2017年投产的单体最大、海拔最高的山地光伏项目成功并网发电。 “十三五”期间,我州将突出抓好“两江一河”水电开发和移民工作,水电装机将达1200万千瓦;同时,大力推进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新能源开发,积极打造国家级“风光水”互补清洁能源基地。

绿色生态能源产业,已经成为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的支柱产业,正以勃勃生机,擎起甘孜发展的新希望。

新窗口靓丽多彩、新亮点赏心悦目。去年8月,“圣洁甘孜”专柜在珠海市星园市场隆重开业,并在开业当天迎来火爆销售。200余种农特产品20多家特色名店以“圣洁甘孜”的同一品牌进驻珠海。在这次高原与大海的对话中,新鲜松茸、冰鲜牦牛肉、水磨青稞等“山珍”受到沿海消费者的青睐,短短几日营业收入便突破30万元。

“高海拔、强光照、纯天然、良生态、多物种、高品质”,上天的钟情赐予,人类的精心呵护,造就极为富集的生态产品, “圣洁甘孜”叫响了品牌、获得了“名号”。

同样,去年11月18日举行的第三届全国优质农产品(北京)展销周上,我州搭建起“美丽大川藏”主题馆,组织了5个县、24家企业和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携带优质粮油、绿色蔬菜、特色水果、生态食用菌、中藏药材、特色茶叶、干果、无公害畜产品10大类、200余种产品参加活动,亮相京城,受到热捧,叫好又叫座。

绿色资本已为我州植入发展 “芯片”,为大美甘孜培育新优势,积蓄新能量,让我州经济发展高速运转。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建设生态文明,功成不必在我,我们要守住生态底线,为子孙后代留下‘绿色银行’。”州委书记刘成鸣目光向远。“要让生态资源成为生态资本,让生态资本成为永续动力。”州委副书记、州长肖友才思虑绵长。话语虽短,却道出了生态文明在甘孜发展中的分量,也道出了我州对生态文明的深刻认识:有生态存,甘孜才能自立;唯有生态兴,甘孜才能自强,必须做实、做细、做好生态文明这篇大文章。

谱写美丽中国梦甘孜篇章,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最大财富是生态、最大品牌是生态,最大的责任也在生态、最大的关键也在生态,我州始终保持着“走钢丝”的忧患意识、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从严落实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制,州内环保督察实现全覆盖。强力整改省环保督察突出问题342个,查处环境违法案件207件,问责追责73人。使狠劲、用猛劲、展韧劲,药去沉疴、正心守道,一切为生态建设保驾护航、一切为生态建设排除险阻。

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面对源源不断的生态资本“红利”,我州果断地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六大战略”之中。面对绿色大考,州委、州政府主动作为、科学谋划,持续不断做绿色的“加”法,同时,在做好“减”法的基础上做好“ 除”法,追求全生态,实现零污染 。

一见钟情,始于颜值。绿色成了甘孜发展的“颜值担当”。作为生态保护、生态旅游、生态体验、度假休憩、科考教育之圣地。绿色资本引得众多优势企业纷至沓来,开发热潮在全州升腾。但稍有不慎,我们引以为豪的生态优势和绿色品牌,就可能最终丧失。

坚持科学开发、绿色发展的原则,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绝不做“吃祖宗饭、断子孙粮”的事。在进与退、取与舍之间,设定 “红线”、坚守“底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我州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引领社会各界形成新的发展观、政绩观和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产业结构变“轻”、发展模式变“绿”、经济质量变“优”,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得益彰。

千山竞绿、万水皆清。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共生。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引领下,甘孜人将“功在当代”的黄金机遇期变成了“利在千秋”的绿色发展期。

建设生态造福现在,保护生态赢得未来,绿色发展的接力赛,甘孜一直没有停步,为建设美丽生态和谐小康甘孜注入持续不断的动力。

一路逐绿一路歌,带着底气与经验,步步为营、久久为功,我州阔步迈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加快建设美丽甘孜

■康巴传媒网评论员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事关全局。在刚刚闭幕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表决通过了《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生态文明写入宪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重点突破中实现整体推进。

“    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为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描绘出清晰的路线图。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以强烈的紧迫感、使命感,抓实、抓细、抓出成效。我州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牢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理念,围绕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生态屏障区”方向,以建设美丽生态和谐小康甘孜为目标,进一步繁荣生态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彰显生态文化,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优化开发格局,划清功能区红线,完善“两江一河”和草原湿地保护体系,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促进功能区保护与建设,坚持发展生态产业,积极建设美丽生态新家园。

要围绕树牢绿色发展理念,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生态发展观、生态政绩观、生态法治观和生态民生观,推动发展观念向生态优先转变。要围绕构建绿色空间体系,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构建科学合理的区域格局,促进城乡建设与生态环境和谐相融。要围绕筑牢绿色生态屏障,坚持生态保护、建设、治理三措并举,切实维护生态环境安全。要围绕完善绿色产业布局,加大甘孜藏区特色、生态优势产业培育力度,推动形成“山顶戴帽子、山腰挣票子、山下饱肚子”的立体生态格局。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更是党员干部责任担当的深层体现。我们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走出一条藏区特色、甘孜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加快建设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美丽生态甘孜,到2020年基本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