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无声——海螺沟寄宿制小学创新发展纪实

春风化雨润无声——海螺沟寄宿制小学创新发展纪实

发布时间:2019-03-18 来源:康巴传媒网 责编:丁真尼玛

学生在做课间操。

◎康巴传媒网记者 陈斌 张磊 张嗥 文/图

窗明几净的教室、图书丰富的阅览室、整洁的食堂、温馨的寝室,还有电子白板、科学实验室、美术书法室、音乐舞蹈室……3月15日,记者走进海螺沟寄宿制小学,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的现代化校园映入眼帘。整个校园布局科学合理,结构明快,格调清新;校园内学习氛围浓厚,阳光教育,文化育人。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功能明确,教室里还不时传出阵阵稚嫩而欢快的读书声。

加强管理 让学生乐享优质教学资源

“规范、和谐、优质”的校风、“敬业、勤业、精业”的教风、“微笑、乐学、健康”的学风,踏进海螺沟寄宿制小学校园,记者感受到一股浓厚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为师生们营造了良好的教育和学习氛围。

顺着学生的读书声,记者随意推开一间教室,女教师沈燕佩戴着耳麦,手中的黑色油性笔流利地在白板上书写着,“沙沙”声很是提神;学生们全神贯注地听讲,不时做着笔记。

如今,学校网络化的教育资源平台、交互式电子白板等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使用,让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借助信息化技术,前端和远端学校同步直播上课的远程网络教学,在我们学校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课后,学校教务处主任、语文教师沈燕向记者介绍,我们学校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了校园网络全覆盖,利用这一平台,实行电子备课和多媒体教学。

近年来,该校与康巴网校、前端学校合作,运用先进教学手段,借助内地先进教学资源,积极探索适合当地学生的教学模式,因地制宜开展教学活动。

“在学校教研室的协助下,各教研组每周都要开展教学教研活动,老师们集体听课、集中备课、探讨新课,结合学生实际,把成都市实验小学(前端学校)的课程资源整合形成我们学校的课程资源,实行‘植入式’教学。”沈燕介绍说,如果全部实行内地优质学校直播(录播)教学,将内地学校老师的课堂原封不动地搬入我们学校,可能又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所以,他们创造性地实施了集体备课模式,该模式分三大步骤展开。从个人备课、教研组集体备课到全组听课议课后,形成三次备课精品案,老师们再全员参加抽签推门课,这为每一位教师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培养了全面的教学研究能力。同时,学校还对老师们精彩发言和金点子进行梳理,围绕“如何增强课堂实效”“如何提升教学质量”等策略,进一步激发老师们工作热情,让老师们从“教师”变成“导师”,做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学习动力的激发者、学习活动的管理者。

“以前总羡慕城里的孩子,可以在设施一流的学校读书。现在,教室里有了电子白板,我们从中不仅可以学到书本知识,还可以掌握一些电脑使用技巧,我们完全跟城里的孩子一样了。”海螺沟寄宿制小学六年级一班学生刘朵朵跟记者开心地聊了起来。

“这里不仅有一流的教学设备和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还有勤奋敬业的老师,他们每天放学后义务为学生辅导,让我们的孩子在这里快乐成长。”学生家长吕娟激动地说,现在国家政策好,生活上有免费的营养午餐,学习上有老师辅导,孩子在这里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健康快乐地成长,他们再也不用为孩子的教育担忧了。”

“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师资队伍、深化素质教育,旨在让孩子能上‘好学校’,拥有‘好老师’,实现‘好发展’。”海螺沟寄宿制小学校校长罗太向记者介绍,近几年,学校聚焦核心素养,狠抓教师发展,组织教师到成都师范学院、甘孜州职校、蒲江天华学校、成都市实验小学、成都青白江区大弯小学等地进行现场培训、交流学习、跟岗锻炼达70余人次;参与甘孜教育智慧云平台网络培训率达100%。学校与西南师范大学积极衔接,量身定制了导入、揭示、强化、延伸、检测、回归+教学思想的“六环节+”视点结构教学模式,规范新进教师和年轻教师的教学常规。学校还引进课程标准大数据监测评课体系,充实各学科课堂教研评价标准,提升课堂质量,夯实教学主阵地。下一步,学校将继续开展教师赛课、“优秀教师” 评选、 “师德师风”考评等活动,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进一步激发教师爱岗敬业、争先创优意识,促进办学内涵提升,办人民满意教育。

培育特色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校园内树绿花红,春意盎然,处处充满着生机和希望;先进完善的基础设施,精致典雅的育人环境,丰富厚重的文化积淀,使这所学校绽放出青春的光彩,散发出迷人的芳香;琅琅的读书声不绝于耳,孩子们的笑脸阳光灿烂,还有一批敬业乐教的园丁在这里默默耕耘,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子从这里起航为理想而腾飞。

下午,记者在学校六年级二班看到,教室内座无虚席,教师正专心为学生辅导功课。“学校学习氛围很好,又有老师辅导,很舒服,在家里诱惑太大,静不下心来。”该班学生毛萱告诉记者,现在,学校的教室特别宽敞明亮,有大窗户,还配上了漂亮的窗帘,学习环境越来越好。他和同学们几乎每天放学后都来这里看书、做作业。

“老师们不仅教给了孩子们知识,还从教育最常规、最具体的地方入手,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锻炼身体、学会审美、举止文雅的好习惯。”毛萱的妈妈吕德萍说。

据了解,近年来,海螺沟寄宿制小学围绕“一切为了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建设与管理、文化与美化、硬件与软件并举”的原则,着力推动学校标准化建设,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全面创建美丽校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还着力加强品德教育、养成教育、素质教育以及传统文化教育,将课堂教学与品德塑造结合起来,注重在课本中炼品德,在活动中陶情操,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劳动习惯、行为习惯。

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是校园的点睛之笔。近几年,海螺沟寄宿制小学坚持以“人文精神为指导,科学精神为基础”的原则,按照“协调和谐、美观大方、有效育人”的思路,持续开展了“创建文明班级”“爱老、敬老、助老”“小红帽”“学雷锋讲奉献”等系列活动。同时,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壁报栏,以及知识讲座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使校园到处充满浓郁的人文气息。同时,学校还组织开展了“好书伴我行·书香溢校园”主题读书季活动、“学生大课间”活动、“六一”文艺汇演、冬委运动会等常态性工作,丰富了学生校园生活。

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做好德育这篇大文章是海螺沟寄宿制小学对学生‘培养良好习惯,铸就良好品格’的重要基础。在此基础上,该校已走出了一条“入格、定格、破格”的习惯养成之路。

“‘入格’就是让孩子懂得何谓规范,怎样做才是正确的行为准则;‘定格’就是通过自主+自律+体验的主题活动,促成行为习惯;品格形成的同时,不忘孩子的个性发展——这就是‘破格’的内涵。”罗太向记者介绍,多年来,学校实施习惯养成教育和多元化的评价,帮助学生自信成长,让学生们养成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这种气质就是“自信、超越、快乐、幸福、成功。”

事实也正像罗太说的那样,在该校,每一个学生的后面都有一串串荣誉记录;每一学期致家长的《喜报》上,家长都能欣喜地看到自己孩子的名字;每一个奖项背后都有一个精彩的生命。正是这一个个尽情舒展的生命,为学校的“品德教育、养成教育、素质教育”一次次增光,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增添了浓彩重笔。

海螺沟寄宿制小学只是海螺沟景区管理局创新发展学校教育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局坚持“小学、初中向城镇集中,新增教育资源向城镇集中”的原则,大力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集中力量办好保留学校,通过“撤、并、建”等方式,最大限度地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今年,海螺沟教育集中区即将建成,这里的小学、初中将搬进教育集中区。届时,小学校变成了大学校,学校的办学效益好了,师资力量自然会上去,农村孩子是最大受益者。” 海螺沟景区管理局社会事业处处长卢涛介绍说,大规模开展学校标准化建设,建教育集中区旨在调整农村中小学校布局,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改善学生学习生活条件,让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在硬件设施建设上逐渐缩小了差距,让农村孩子也能享受到和城市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