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碉之国”里的秘密

“千碉之国”里的秘密

发布时间:2019-05-30 来源:阿坝日报 责编:顿珠曲珍



马尔康县脚木足乡白赊村有两座碉楼,一座是八角的星形碉楼,顶端长满了茂密的灌木,另一座是四角的方形碉楼,这座高九层的四角碉楼,顶部有两角已坍塌到了第七层。
  “毗卢遮那早就知道它要垮,就给它念了经,要它垮向没有人居住的那一边,而且石头也不要落到地上。有一年地震时垮得最厉害,哗啦啦的声音在很远都能听到,我们想那条下山的小路肯定被堵死了,结果地上连一块拳头大的石头都没有。”一位头上戴了一顶白色棒球帽的村民告诉我。他正悠闲的把几头奶牛朝下面的山沟里赶,那条通向山沟的唯一一条小路刚好从四角碉楼的旁边经过。
  对自然界中诸如此类的现象,当地人都习惯性的认为这是那些拥有超自然力的神或者得道高僧使然,久而久之,现实演绎成了神话和传说,而本质却日渐模糊,因此,当我向他们打听碉楼建于何时、作何用处这样的问题时,得到的几乎只有“好像很久很久以前”,或者“好像什么什么……”的回答。
  遗憾的是,无论汉文还是藏文典籍,对碉楼的记载也是少之又少,《后汉书》中提到了碉楼,但也只说那是“蛮人”的居住形式。曾经在大渡河、岷江流域甚至雅鲁藏布江流域的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起过重要作用的碉楼,为什么从来就没有关注它?
  一位名叫弗德瑞克的法国女士从2000年开始对涉藏州县和羌区的一些碉楼进行了碳14检测,发现最古老的一座在西藏的工布江达。约有1200年的历史。四川省4座较古老的碉楼大约建于公元1030年到1250年间。四川和西藏最年轻的碉距今也有500年的历史,绝大部分的碉楼都在700年左右。
  距今700年时间的人们为什么要建造这样的高大建筑,从碉楼的构建及所处环境来看,用作防御应该是它最初的功能:厚实的墙体,狭小的射击孔,还有距离地面数十米高的碉门,并且绝大部分都建在易守难攻的山脊上(家碉除外)。小时候听老人讲,一遇战争,不仅人要躲进碉楼,而且还要把牲畜赶进碉楼,只是人可扶梯而上,牛羊如何上去?一个未经证实的说法是,当地人用成吨的泥土在碉门前堆出一面斜坡,然后将牲畜沿斜坡赶进碉楼。碉楼里屯有可供数十人生活数月的粮食、水以及柴禾。隔河相望的松岗乡直波村和松岗村的碉楼之间,据说还有暗道相连。
  随着时间的推移,碉楼的形状变得丰富多样,出现了五角、八角、十二角、十三角。同时,碉楼也被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最高的被称为“王”,角最多的被称作“后”。在丹巴,生儿即开始修碉,直到儿子娶亲后才停止。家中有无碉楼几乎就是这些地区衡量一个男子能否成家的唯一标准。
  “千碉之国”包括大渡河上游的丹巴、金川、马尔康、岷江中上游的理县、汶川、茂县,雅砻江流域的炉霍、康定、雅江、木里,西藏的工布江达。这片方圆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中国地形最复杂、南北向河流与山脉最多、民族语言复杂多样的地方,为何碉楼就选择了这样的地方生长并且逐渐蔓延的呢?大渡河、岷江和雅砻江流域正处在费孝通先生所说的“民族走廊”上。南来北往的民族大迁移,注定会有因无数次摩擦而发生的战争,土著居民用于防御的碉楼,也许就在这个时候产生了。只是这些“民族走廊”上的碉楼与西藏工布江达的碉楼之间有无联系?
  汉代的“邛笼”,大概指的就是碉楼的雏形,到隋唐碉楼已成规模。从现存的碉楼可以看出,建造碉楼是一件十分浩大的工程,据说,和平时期,一座要修几年的碉楼,一旦遇到战争,居然在数十天内就可以完成。显而易见,这必须要有高超的技艺,再加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够实现的。
  高耸在山脊之上的碉楼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几百年弹指一挥间,许多站立不稳的碉楼便在一声叹息之中轰然倒地,曾经优秀的建筑师们,也只能在数米高的民房上施展他们的才华,但太小的规模导致了建筑技艺的不断退化,到如今,已很难找到拥有精湛技艺的高碉建筑师了。坍塌的碉楼再无重修的必要,因为废墟也是一种文化,我们要做的,就是让那些摇摇欲坠的碉楼努力保持站立的姿势,使他们成为人们眼中永远的风景。(曾晓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