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没在草原深处的牦牛文化

隐没在草原深处的牦牛文化

发布时间:2019-07-22 来源:中国西藏 责编:顿珠曲珍



  从昂仁一直到狮泉河,一路上大部分都是沙漠草原,即万里藏北。它与东部昌都的西北部,青海的玉树、果洛,四川甘孜州的石渠、色达、阿坝州的红原连成一片,形成青藏高原上最大的游牧文化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早在1000多年前就将野牦牛驯养为家牛。他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有的技术如今只有他们才会,如将牛奶加热制成酥油、酸奶;用野牛角制成奶桶;杀了牛羊之后,拆骨剔肉,干净利索;将羊毛、牦牛毛加工成毛垫、毛毯,还自制雨衣及漂亮的彩带。因为牦牛与牧民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牦牛受到藏族人民的格外尊敬。他们亲切地称牦牛为“诺尔布”即宝贝之意。因为他们吃的是牦牛肉和牦牛产的奶制品,垫的是牦牛皮,住的是牦牛毛制成的帐篷,用的是牦牛绳、牦牛皮口袋,甚至烧的也是牦牛粪,所以牦牛成了青藏高原上人人喜爱的动物。尤其在大大小小的喜庆日子里,牦牛舞是传统的保留节目;各种绘画石刻,牦牛也是必不可少的艺术形象。无论寺院画师,还是普通画家,都不约而同地喜欢画牦牛。古老的苯教文献也说牦牛是从天空降到冈底斯山顶的。在藏传佛教的护法神群中,有一个威力无边的护法神叫大威德,他就是牦牛头金刚。我想这种以牦牛为中心的文化完全可以称之为牦牛文化吧。

  从措勤到改则,再从改则到革吉,650公里的路途中,人烟稀少。偶尔在一些盐湖边遇到一两户孤零零的牧民,令我们喜出望外。于是走进帐篷,盘腿坐在牦牛皮垫上,与牧民交谈起来。在革吉,我从一位老人的口中了解到这里过去的一些生活情形。

  最早革吉一带有五大部落,即羌堆(意为上羌)、羌门(意为下羌)、夏马(意为东部)、洛玛(意为南部)、巴措(意为中间的湖)。每个部落有七八十户到一百户左右。还有些小部落,如察萨德古,其祖先来自康区、安多地区,所以又叫康革吉。1959年平叛后,改为察卡区(意为盐湖边的区)。原班措部落所在地划归雄巴区,洛马则一分为二,一部分属于雄巴区,一部分属于亚让区,人称“雄巴洛马”、“亚让洛马”。其余三个部落组成一个区,三个乡。合作化后,羌门乡分成四个生产队。

  这里最大的寺院叫曲林寺,属于噶举派,主寺活佛革吉扎西很有名气。当他80多岁圆寂以后,在昌都地区的丁青县找到了他的转世灵童,当地人集资12多万元为这位灵童添置所需物品,还捐了一部汽车给寺院。

  最为奇特的是,在革吉的色果乡还存在过兄妹结婚的历史,但大多数地区严禁近亲结婚,而且规定男五代、女四代亲属不能通婚。富裕人家通婚讲究骨系。这一带较有名的骨系有“察莎”(意为盐土)——由于这里有全藏区最大的盐湖,许多名称都与盐有关、“玛诈”(意为辣椒)、“莫若”(意为打猎)、“穷波”(意为大鹏鸟)。同一骨系的人禁止通婚。过去婚姻大都由父母包办。结婚后很少立即独立,一般在一两年后才单独立帐篷,从父母处分牲畜,但仍与父母相隔不远,共同组成一个“协”圈。家中最小的孩子不论男女,婚后永不离家。

  逢年过节,革吉县察卡区的人们喜欢跳一种名为“察卡卓果谐”的自娱性歌舞。“卓果”指牧区或牧民。“谐”为藏语歌舞之意① 。每年藏历八月十五日,人们举行当地称为“德桑”的民间祭祀活动。上午身着盛装的男女老少,带着香草、糌粑、青稞酒到寺庙或山顶上烧香拜佛,祝愿风调雨顺,牛羊肥壮。然后回到牧场举行隆重的骞马仪式,下午就开始跳卓果谐,通宵达旦。跳舞时,大家围成圆圈,男半圈,女半圈,或男女混合,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随意出入。男唱一段众人起舞,女唱一段又一起跳,边唱边舞,按顺时针方向移动,有时也在原地来回移动。舞时从慢板开始逐渐加速,最后达到高潮。长短依歌词而定。

  牧民们主要养绵羊,稍有余力,就喜欢养马。有一家人有80多头牲畜,养了十几匹马。养马不是为了出售,耗饲料却不少,所以没什么经济价值。但在牧民们的观念中,马是宝贝,富裕的象征,男人没有马骑,步行,就会被视为低人一等。每逢骞马,人们都会倾其所有将自己的马装饰得花团锦簇,因为在那不寻常的节日气氛中,不管是王公贵族,还是奴隶僧侣,平时的身份地位都不重要了,一切取决于赛马的结果。一旦在比赛中名列三甲,王位、荣誉、守护神都属于得胜的马及其主人。

  牧民们养羊主要是为提供肉食和羊毛。解放后一段时间,羊毛由国家统一收购,牧民完成收购指标后才能买口粮,同时卖了酥油才能买茶叶。解放前,则有康巴商人、新疆商人和牧民本身,将羊毛、盐运到拉达克、印度、尼泊尔出售,换回布匹、大米、红糖、水果、炊具、马具等,也有拉达克人带着他们的特产阿里康布(杏子)和别的东西上门换取羊毛等物品。

  革吉的牧民不杀4岁以下的羊,也忌讳自己动手杀牛羊。实在无力请人宰杀,就将牲畜捆起来,捂住其口鼻,让它窒息而死。在牲畜断气之前绝对不能用刀子。操刀之前,口念六字真言,还要用转经筒在牛羊的脑门处点一下。剖开牛羊时,千万不能让血溅到自己的前胸。而且无论是请人,还是自己动手,女人都不能与此沾边,连帮忙也不行。每月15、30两日严禁杀生。一般在一年的10月至11月间宰杀牛羊,约一周一只,将整个冬天所需的肉食全部准备好。除非遇到婚礼、集会等特殊情况,其余时间都不再宰杀牛羊。

  革吉的牧民储存过冬的肉食也自有一套。他们先吃内脏,然后将牛羊切成几大块,填回牛羊皮里,再拿到屋外冷冻起来,需要时又一块块掏出来,这样可保持牛羊肉的新鲜。另外牛羊切成多少块,从什么部位割开,都有一定的讲究,有的是4块,上面两块下面两块;有的是18块。一只羊的肉要装进另一只羊皮里。也有人将内脏洗干净,装进牛羊肉的胸腔,到第二年春天还有内脏吃。一般认为最好的肉是胸脯肉,用来招待客人,或由家里的老人、主人、男人享用。脖子、腿脚肉就差一些,内脏中的肺都用来喂狗,人是不吃的。

  我虽在色达草原上生活了多年,但对于革吉的老人说到的一些情况仍感新奇。辽阔的草原啊,不知还隐藏着多少正在消失的古老生活方式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