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四川经济“半年报”出炉——三个关系看懂21市州经济成绩单

2019年四川经济“半年报”出炉——三个关系看懂21市州经济成绩单

发布时间:2019-07-31 来源:四川日报 责编:丁真尼玛

四川经济“半年报”新鲜出炉:地区生产总值(GDP)首破2万亿元、同比增长7.9%,发展态势总体平稳、稳中有进。21个市州上半年数据也悉数亮相,“老牌经济强市”成都、绵阳、德阳,经济总量仍稳居前三;经济增速居全省第一的是“新秀”宜宾,达9.5%。

和去年上半年同期相比,哪些市州跨越前行,哪些位次争夺激烈,哪些出现下滑?

稳与变

经济总量排名不变,“千亿元俱乐部”再添两城

今年上半年,我省21市州经济总量相较于去年既有变,也有不变。不变的是各市州经济总量排名,变的是“千亿元俱乐部”成员数量。

继成都、绵阳之后,今年上半年,德阳、宜宾也携手跨入“千亿元俱乐部”,经济总量居全省前4位。其中“主干”成都以 GDP 总量7702.37亿元拔得头筹,德阳与绵阳的差距约113亿元,而宜宾与德阳的差距仅20亿元。

“千亿元俱乐部”门槛外,竞争也很激烈。经济总量为972亿元的南充,距离跨入“千亿元俱乐部”还差28亿元;排名第六、第七的泸州和达州竞争激烈,经济总量仅相差8.4亿元;而自贡和凉山更是贴身紧逼,GDP总量差距不到1亿元。

时间过半,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的7名“种子选手”——绵阳、德阳、乐山、宜宾、泸州、南充、达州,竞争也展现出一些新特点。

总量上,绵阳最稳,依然最具竞争力,GDP总量接近1200亿元,德阳以1065.25亿元紧跟在后;增速上,宜宾取代了去年上半年“种子选手”中增速最快的泸州,以9.5%的增速排第一。

“经济副中心城市不仅涉及经济体量。”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李后强表示,总量是城市经济持续发展和综合竞争力的基础,但经济副中心城市不仅看“吨位”,还要综合考察产业结构、交通区位、人口规模、发展潜力等,“只要特大项目落地,只要创新能力超常提升,排位随时刷新。”

升与降

增速榜“大挪移”,13市州“上行”,7市州“下降”

不同于经济总量排行榜的“稳”,今年上半年四川各市州的GDP增速排行榜,相较于去年同期来了个“乾坤大挪移”。有12个市州像宜宾一样GDP增速排位上升,其中内江进步最大,以增速8.0%从去年上半年17名冲至第10名,上升7位。

内江增速排位上升背后,是密集的招商引资。近年,内江跨省布局,在北京、广东、重庆、新疆等地成立6个异地商会,研究出台《内江市外来投资企业优惠扶持办法(试行)》《内江市返乡创业扶持办法》等政策,对申报优惠政策的返乡创业企业(项目)及时给予兑现奖补。三年来,内江已累计兑现政策资金4.36亿元。

有升就有降。今年上半年,有7个市州增速下降。泸州在21个市州增速排名中下降幅度最大,从去年上半年的增速亚军,降至倒数第四;甘孜州下降幅度仅次于泸州,从第一降到第八。

泸州为何从“头”掉到“尾”?据泸州市统计局分析有几方面原因:工业对经济支撑力度在减小,泸州白酒占工业比重约55%,白酒产业增速较低,上半年只有5.1%,低于工业平均水平;以及受投资下降影响,建筑业放缓等。不过,细看数据,泸州GDP仍有回升潜力,二季度以来,泸州工业和投资都有回升趋势,工业和建筑业后期预计会提升。

此外,尽管位次变化明显,但因为竞争激烈,各市州实际增速“咬得紧”,差异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大。比如有10个市州的增速都在7.0%至8.0%,换句话说,增速低1个百分点,名次就可能掉出10多名。

量与质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大范围”看涨,战略性新兴产业唱“主角”

市州实现高质量发展,工业得“挑大梁”。半年报中,各市州不约而同提到一个趋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大范围”看涨,尤其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当地壮大主导产业规模、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上涨动力是什么?去年6月30日,我省作出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以重点项目带动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省。为此,各市州“量质齐抓”,加快培育新增长点。

如GDP增速“冠军”宜宾,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速达10.9%,培育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等八大高端成长型产业;其次是南充,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速为10.3%,其中高新技术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9%;而在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9%的广元市,有经济活动的35个大类增加值全面增长,该市统计局工业科负责人廖清泉表示“近年来少有”。

其他市州也不甘示弱。开年以来,各地将一批工业大项目牢牢抓在手中。

促招商,自贡出台《招商引资引智20条》等系列优惠政策,建立航空产业发展等200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促开工,遂宁射洪盛屯年产6万吨基础锂盐项目等143个招商引资及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316亿元,涉及产业发展、生态环保等领域;促达产,雅安天全县与辽宁福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签约4万吨锂电池石墨负极生产线,年产值5.2亿元,建成后年营业额可达8亿元,预计年底建成并达产。

解析21个市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排行——

谁最能花钱?花到哪儿了?

7月25日,刚吃完早饭,广元市民张雪购买的洗衣机就送到了。安装测试后,她在送货单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此后,她的这笔消费将计入商家的零售消费额度,并在月底发送到当地统计部门,汇入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地区的富裕度和居民购买力。上半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9641.5亿元。那么,哪些市州居民“更能花钱”,钱花到哪儿去了?近日,各市州陆续公布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情况,揭开谜底。

成都总量一马当先 “酒都”“酒城”领跑增速

3660.3亿元——上半年,成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依然毫无悬念地领跑全省。7月24日发布的《阿里巴巴“夜经济”报告》显示,成都在各个领域都显示出活跃的“夜经济”氛围,多项指标位于全国前列。

紧随成都之后的是绵阳、南充、宜宾、德阳、达州、泸州、乐山等城市。其中,绵阳、南充超500亿元,宜宾、德阳、达州超400亿元,泸州、乐山超350亿元。

从增速上看,全省21个市州除阿坝州外均在9.7%以上,整体增速较为平衡。其中,“酒都”宜宾和“酒城”泸州分别以11.6%和11.5%位列前两名。

宜宾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说,宜宾近年不断拓宽“宜宾造”产品渠道,加强与京东、苏宁等大型电商平台合作,开设了宜宾特产馆,进一步打响了宜宾燃面、林湖雀舌等品牌。而在泸州市商务和会展局市场运行与消费促进科科长戴军看来,泸州增速高既有居民消费水平高的因素,也有物价上涨的因素。

而从销售所在地看,上半年,大多数市州的乡村零售额增速普遍高于城镇,但绝对量还差不少。

消费升级类商品增长快 汽车消费有回升

从消费形态看,上半年,各市州普遍呈现零售业销售额占比较大,批发、餐饮、住宿销售额占比较小的状态,消费升级类商品零售额也在快速增长。

例如成都,通讯器材类、中西药品类、化妆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3.6%、17.6%、12.0%;泸州限额以上体育、娱乐用品类同比增长33.8%,金银珠宝类同比增长40.3%;遂宁限额以上中西药品类、书报杂志类和化妆品类同比分别增长36.1%、22.6%和19.3%。

记者注意到,受促销政策和“国五”清库的刺激影响,不少市州的汽车类消费回升。上半年,成都限额以上汽车类零售额增长5.6%,增速比一季度提高9.0个百分点。

网络零售成为促进消费升级,培育新业态、新模式的重要力量。上半年,宜宾实现电子商务网络交易额185.76亿元,同比增长16.66%。

消费不止买买买 新消费体验激发市场潜能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刷脸支付、AR试衣等新颖的购物手段让人耳目一新。而以节、庆、展、会等为载体的“融合式”“参与式”消费方式的兴起,也带来了全新的消费体验,激发了市场潜能。

内江持续举办汽车文化周活动,“买汽车等文化周”已经成为当地市民的消费习惯。

在自贡,灯会搭台,经贸唱戏。年初,第二十五届自贡国际恐龙灯会期间,“川南名优特新商品展销会”“盐帮美食文化节”等系列经贸文旅活动轮番开展。

在攀枝花,米易县去年以来举办了“清凉度假·在米易”“深呼吸·在米易”等体验行活动,不仅带动了消费,还提升了城市美誉度。

从城乡居民收入报告看脱贫攻坚

钱包鼓起来日子美起来

近日,凉山州盐源县前所乡中村贫困户沈二车拉姆从合作社领到了3000元工资,“在村里务工,既照顾家里又能挣钱,生活有奔头了。”

老百姓的“钱包”一天天鼓起来,在近日出炉的全省上半年城乡居民收入报告中得到印证。

今年上半年,四川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47元,同比增长9.8%,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其中,巴中、遂宁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位列前两名,广元、达州、南充三地并列第三;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突破10%的有8个市州,从高到低依次为凉山、甘孜、巴中、南充、阿坝、广元、内江、泸州。

可以看出,随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贫困地区群众的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

贫困地区群众收入增速快

7月26日一大早,广元市朝天区羊木镇新山村村民刘发秀已经在金银花种植园忙活起来。依靠村里的金银花、土鸡等种养产业,去年他家已经脱贫。今年上半年,家里卖了100只鸡,再加上4亩土地流转费和在金银花种植园务工的收入,“已经有6000多元入账了。”

产业兴则民富。在精准脱贫攻坚战中,各地因地制宜,通过产业振兴带动脱贫攻坚,增加村民收入。近年来,达州万源市白羊乡发展起“云海茶山”富硒标准茶园8000亩,带动白羊乡7000余人成为专业茶农,去年实现茶业产值8000多万元。“像我们这把年纪的,现在一年光靠茶园也能挣个三四万元。”64岁的茶农游友恒说。

借助乡村振兴、农旅融合,乡村旅游业遍地开花,村民经营性收入获得稳定增长。绵阳市梓潼县石牛镇安康村则将致富着力点放在了500余亩荷花上。“去年,全村接待游客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0余万元,人均增收1000元。”安康村党支部书记郭俊华说。

授人以渔增强“造血”功能

7月19日,马边彝族自治县民建镇东光社区,“金威利鞋业”扶贫车间内的工人正在流水线上忙碌着。“以前在家种庄稼收益少,外面去打工又没技术,到处都不要。”如今,建设乡光辉村贫困户吉克医生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一个月能拿到2000多元。

目前,这种“扶贫车间”模式在我省多地开花:通过在村头、街道、小区和返乡创业园设置产品加工车间或者开展一定规模的种、养、贸、游,吸纳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

在南充市嘉陵区一立镇塘湾村,闲置的村小被改造成服装加工车间,招用当地贫困村民13人,年人均增收达到2万元以上。南充市还在全市贫困村建成脱贫奔康产业园1023个,通过劳务承包、入股分红、入园务工、返租倒包等方式,带动贫困户9.1万户,户均增收1.2万元以上。

为增强群众自身造血功能,巴中积极开展技能培训,促进灵活居家就业,截至目前巴中已打造家庭工坊153个,吸纳贫困劳动力居家灵活就业519人。

内江则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促进就业。近日,该市首支乡村环境综合治理护卫队在苏家湾镇成立,护卫队共有45名队员,其中贫困户28名,每月有300元至500元岗位补贴。本版撰稿本报记者 魏冯 史晓露 王代强 张庭铭 何勤华 吴晓彤 文莎 祖明远 王青山 邵明亮 秦勇 本版制图高钰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