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民歌——拉伊

​藏族民歌——拉伊

发布时间:2019-08-27 来源:青海日报 责编:顿珠曲珍

拉伊属于藏族民歌范畴,是表达男女爱情的一种民歌对唱形式,极具民族地域特色和农牧文化特点,多流行于青海、甘肃以及四川等安多方言区域。基于拉伊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民族地域文化特色,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Ⅱ-21)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Ⅱ-7),归类为民间音乐。追根溯源,拉伊没有绝对的形成年代,但是从内容和表现形式而言,大约在公元11世纪之后,随着安多农牧业文化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公元11世纪前后是藏族历史社会大变革、思想大动荡的一个时期,此后相继形成了各种文学体裁,其中除了大量的宗教文学之外,还有享誉世界的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等说唱文学、传记故事以及其他包括拉伊在内的诸多民间歌谣。作为民歌,拉伊既不同于西藏和康区的“羌谐”(chang gzhas,俗称“敬酒歌”或“酒曲”),又区别于安多的“勒”(khlu),而是在藏民族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表达爱情的山歌文化,是情歌的另一种民间艺术表现形式。现在主要分布在青海湖环湖地区和黄河流域的贵德、尖扎、循化、化隆等东部农业地区以及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形成了以环湖地区为代表的牧业文化与黄河流域为代表的河谷农业文化相互交融并存的态势。

每年农历五六月份在安多各地举办大小规模的“拉伊会”。藏族拉伊的种类繁多,“主要有选择情侣类、情意不合类、情投意合类、情侣相思类、情侣初会类、争夺情侣类、催情问意类、情侣相崩类、拒不相识类、放弃情侣类、敬请回避类、离别情人类、尽欢辞别类等。”(朱世奎主编:《青海风俗简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而且内容极其丰富,表现形式多样,既有生产劳动的场景,也有宗教信仰的画面;既有男女爱情的人生哲学,也有六道轮回等佛教思想;既有山水花鸟等自然之物,也有农牧民的生活常识以及自然生产规律等,因而被称之为藏族“民俗小百科”。在对唱过程中,歌手以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简单明了地表达爱情,语言通俗诙谐,极富乐趣和幽默感。而且比喻手法多样,有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四季变化、道德礼仪、生活习俗等应有尽有。

拉伊是一种富有生活情趣的藏族民间文学,一般由三段组成,其中前两段为喻,后一段为意,一段藏语称之为“雪洛噶”(sholoka,即一颂或一偈),每个“雪洛噶”有四句诗行,一句为七个字。为了便于表达其意思,在歌唱过程中,有时候对歌的男女双方就有意识地省略中间的部分,就形成了二段式唱法。同样由于唱调的不同和内容的多少,形成了五字三句(行)式、七字三句(行)式、多字多句(行)式和多句(行)多段式等。一个完整的拉伊对歌有以下程式,即首先男女各组推举一名拉伊歌手,一般由男方起唱,然后相互问候,接着就唱相爱歌、相恋歌、相思歌、相离歌和道别歌等,有时候男女双方由于情意不合而相互告别,此时也可以由其他歌手继续对歌。

拉伊又是一种动人的民间音乐,其节奏有快有慢,旋律婉转优美,与所谓的“勒”(有人称之为“酒曲”,笔者认为此译法不恰当,应称为“长调”)有相似之处,但是在具体唱法和语言表达上有很大区别,而且拉伊既不能在家中唱出,又不能在亲属之间对歌。因为拉伊是对白男女爱情的山歌,藏族传统习惯不容许山歌在公开场合唱出。假如突然遇到或听到亲属(特指异性亲属)在唱拉伊时,想方设法自己就要回避,或者装作没有听见,或没有看到,这是对对方的一种尊重,同时也体现了藏民族推崇禁止族内婚或近亲婚的习俗文化。拉伊是通过民间歌手的天籁之音,将一首首情歌即兴编唱出来,无论在曲调上,还是在歌词上有着一定的随意性,但也不失内在的规律和艺术性特征。

总之,拉伊是藏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过程中,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民间歌手们的提炼和进一步加工而成的集体智慧的结晶,体现了藏族人民的创造能力和民间歌手超强的记忆及应变能力,承载着藏民族,特别是藏族年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男女爱情的憧憬,展现了拉伊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民族文化特色,对研究藏族民歌、习俗以及语言文学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