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景剧《飞夺泸定桥》讲述燃情岁月 十三根铁索荡漾跨越时空的思念

实景剧《飞夺泸定桥》讲述燃情岁月 十三根铁索荡漾跨越时空的思念

发布时间:2019-11-04 来源:甘孜日报 责编:顿珠曲珍

实景剧剧照

杨成武(正中)参加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奠基仪式。

李理在泸定桥上缅怀父辈。

刘东升在父亲碑前留影。

◎本网记者 兰色拉姆/文

五星红旗高高飘扬,神圣的交接仪式,仿佛在交接着沉甸甸的历史。

2019年4月3日上午11时40分,中国空军专机载回10具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这是继前5批共589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后,又一批烈士魂归故里。

2019年10月1日上午10时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阅兵仪式上,由21辆礼宾车构成的“致敬”方阵,让人泪目!

礼宾车上,是老一辈党和国家、军队领导人亲属代表,老一辈建设者和家属代表,新中国成立前参加革命工作的老战士,老一辈军队退役英模、民兵英模和支前模范代表。

人们挥舞国旗,向他们致敬!老兵庄严抬起右手,向大家还礼!

……

庄严而感动的时刻还很多,不同的一幕幕却在诉说着共同的心声——昨天,你们是缔造共和国的英雄;今天,祖国不会忘记你们!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远在祖国西部的红色名城泸定,同样上演着一幕诉说“心声”的实景剧,激发人们追思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感同身受,红军情住进心窝里

“刘金山!”

“到!”

“廖大珠!”

“到!”

……

《飞夺泸定桥》实景剧演出现场,在最后一幕“点名”情境中,台上演员声音铿锵有力,台下观众也自发大声答“到”。

《飞夺泸定桥》实景剧,是我州首台历史实景剧,更是四川省首台红色题材实景剧。

今年5月29日,《飞夺泸定桥》实景剧正式在泸定公演。剧目在充分尊重历史的前提下,通过“夜袭安顺场”“强渡大渡河”“神兵天降”“疾行240”“飞夺泸定桥”5个篇章,融合戏剧、电影、舞蹈、全息投影和机械舞美等当代艺术于一炉,将红军战士在危难时刻的奋勇战斗展现得淋漓尽致。

据工作人员介绍,自开演以来,剧目已吸引了不少“粉丝”,演出结束后,常有观众久久不愿离去。邹向蓉正是这样的观众之一。

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邹向蓉从小就听着飞夺泸定桥的故事长大。在她的记忆中,父亲常讲到红军夺桥很艰辛,但至于如何艰辛,她始终不能理解。

而就在前几天,为给侄女邹雨池“捧场”,邹向蓉专程来看《飞夺泸定桥》实景剧。哪曾想,这一看,竟解开了她多年的心结。

“原来红军战士是这样夺桥的。”随着剧情推进,泪水早已打湿了邹向蓉的眼眶。她还特意嘱咐侄女,一定好好演出,把红军战士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

通过一场场的演出,扮演彝族小姑娘和红军战士的泽仁切格收获不少,并主动向记者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一次演出中,一位老年观众激动得当场吟诵《七律长征》,这让泽仁切格十分感动。还有一次,小学生来观剧,一位小女孩哭成了泪人,当小女孩给演员们佩戴红领巾时,泽仁切格再也忍不住,潸然泪下。

泽仁切格说:“从课本中初识‘飞夺泸定桥’,到剧组再识‘飞夺泸定桥’,红军情已住在了我的心窝。我希望,将来能像夺桥勇士一样,英勇无畏,为国家出一份力。”

汪甲是《飞夺泸定桥》实景剧主创之一,因为红军情结和家乡情结,他放弃了在内地已取得的成就,毅然回到甘孜州,和好友创作打磨了《飞夺泸定桥》剧本。

汪甲告诉记者:“雅康高速的通车,就像推了我一把,让我坚信是时候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家乡和红军的情感。”下一步,汪甲打算秉承讲好长征故事,弘扬红军精神,以公益心态和市场支撑,开展《飞夺泸定桥》 实景剧全国巡演的计划,并开发打造以长征为主题的系列文创产品,全力让故事活化,让文物活化。

追溯历史,红色情缘从未间断

泸定本是一座安静的小城,大渡河自北向南纵贯全城。1935年,红军飞夺泸定桥的伟大胜利,为这座小城添上了历史性的浓墨重彩的一笔。自此,“泸定”这个名字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1935年5月28日凌晨,为抢在敌人增援部队前抵达泸定桥,先头部队红4团接到“提前一天夺取泸定桥”的命令。面对长远的路程和敌人的堵截,形势十分紧张。

29日黎明即将来临的时候,红军已经控制了泸定桥的制高点海子山,并占领了泸定桥西桥头。紧接着,由22名战士组成的夺桥突击队,打响了“飞夺泸定桥”战役。

后来,当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伯承、聂荣臻等踏上泸定桥时,感概万千。毛泽东还专门写下“大渡桥横铁索寒”的不朽诗句,抒发心中情感。10多年后,朱德仍感叹“万里长征犹忆泸关险”。

时隔半个世纪,为了缅怀英灵,缅怀历史,泸定县在泸定桥附近修建了一座纪念碑。至今,纪念碑还昂然屹立在泸定县城内。纪念碑在建设中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更得到了中央领导人的亲切关怀——邓小平为纪念碑题写碑名,聂荣臻撰写碑文。两位老一辈革命家同时题名撰文的纪念碑,全国仅此一座。由此不难看出老一辈革命家对泸定及泸定桥的深情与厚爱。

在当年战役指挥官杨成武心中,“飞夺泸定桥”是他永远难忘的战役,更是他跨越生死也要铭记的历史。

1985年5月29日,杨成武与31位红军老战士,以及当年参加夺取泸定桥的红四团代表,一同参加“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奠基仪式。

五十年后重返泸定,激动的心情自然是不言而喻。但没想到的是,这位身经百战,出生入死的铁血将军,却当着众人流下了泪水。据当时参加筹备庆典活动的工作人员段修稳介绍,杨成武将军在庆典大会上讲话,说到夺桥战斗中牺牲的英雄们时,声音变得十分低沉,泪水夺眶而出。

“我们回忆这些战斗历程,就是要歌颂我们的党,歌颂我们的红军,歌颂我们的人民。今天,我又回到了泸定,看到我可爱的家乡,看到可爱的乡亲。泸定变了,变好了!”在杨成武心中,泸定是永远的故乡。当年,见到故乡的发展和进步,杨成武还为泸定人民题写了“旧貌换新颜”五个大字。

除开自己亲力亲为,杨成武还时常叮咛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要把泸定作为故乡,要尽最大努力帮助家乡的建设与发展。

2004年2月14日,90高龄的杨成武将军在北京逝世。追悼大会上,杨成武的夫人赵志珍女土表示:“‘红军飞夺泸定桥战役’是老杨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杨成武将军去世后,按照生前遗愿,他的墓碑刻上了以下几个字:一座永远的丰碑——泸定桥。

缅怀先辈,红色深情续前缘

2019年10月30日,两位夺桥勇士的后代分别对《飞夺泸定桥》实景剧给出了评价。

勇士李友林之子李理表示,剧目生动再现了历史,很不错。

勇士刘金山之子刘东升认为,剧目有助于教育后辈,值得推广。

采访中,提及实景剧之余,两位勇士的后人还讲到了父辈与他们共同拥有的财富——泸定缘。

5月29日,走在泸定桥上,李理忍不住唱了起来:“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祖国不会忘记,不会忘记我……”这是他组织北京“总后子弟艺术团”自费赴泸定,参加“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日活动最重要的一天,他实在难掩内心激动。

7月27日,又一次站在泸定桥畔,李理百感交集,“看到泸定桥上的游人,我觉得父亲当年的英雄壮举非常值得。”李理曾问过父亲:“夺桥爬铁索时是否想到过死?”父亲的回答至今让他内心激荡:“如果想到死,我们就冲不过去了!” 李理认为,在那个时刻,冲锋战士们都抱着“夺桥”“必胜”的信念,才会有如此勇气和决心。

没有想过死的父亲穿过枪林弹雨活了下来,他的名字,作为载入共和国历史的勇士,镌刻在泸定桥头22座纪念碑中的一座上。历史早被无数次传颂演绎,带着这段传奇经历的父亲,却选择掩埋它。直至去世前一年,他才主动说自己的故事。

许是冥冥中早已注定,李友林16岁时参加红军,飞夺泸定桥时将满21岁。而在同样的16岁,李理被父亲送到老家插队。后来,李理夺冠运动会赛跑时,又刚好21岁。因此,李理始终觉得自己来泸定,是寻找某种与父亲精神上的契合。

和李理一样,夺桥勇士刘金山之子刘东升今年也是两次到泸定。刘东升说:“因为父亲,我们一家对泸定都有难以割舍的情感。”2015年6月,刘东升首次来到泸定。“太不可思议!太了不起了!”走在泸定桥上,顾不上身子恍恍惚惚,刘东升当即致敬22名夺桥勇士。

“当时桥上没有木板,大火和子弹还在一旁威胁,但战士们还是取得了胜利。可想而知,他们是付出了何等艰辛?”再忆初到泸定桥的情景,刘东升仍充满敬意。

刘东升告诉记者,父亲的手臂、手掌上全是当年夺泸定桥时被铁索链烫伤的痕迹,父亲解释之所以那么拼命,是因为心中有火一般的信念,不想再过任人宰割、被人剥削的日子,所以早把生死都置之度外。

“一支钢笔一道伤”这是刘东升关于父亲刘金山参与飞夺泸定桥的深刻记忆。“小时候,每到夏天父亲穿短袖就能看到他手臂上长长的一道伤疤,我很好奇这是怎样造成的。后来父亲告诉我,在一场战斗中,他曾握住滚烫的铁链冲进大火,最后夺取了一座至关重要的大桥。”

长大后,刘东升才知道,父亲口中的这场战斗,就是“红军飞夺泸定桥”。当时,中央军委给飞夺泸定桥中幸存的18位勇士的“最高奖励”包括碗筷、衣服、钢笔等物资。刘金山获得其中的一支钢笔。从此,钢笔和飞夺泸定桥的记忆,刘金山珍藏了一辈子。

采访最后,两位勇士的后人不约而同补充道:“作为红军后代,我们有必要担起传承红军精神的使命,所以我相信,我们与泸定的情缘还未结束。”

在历史的长河中,革命先辈们对泸定的深情从未间断。今天,泸定桥上,炮火声早已消逝。泸定桥下,大渡河水依旧奔涌,新时代的“泸定情缘”和“红军情缘”正在书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