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时烈焰离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仅80米 火线逼近 打响博物馆保卫战

最近时烈焰离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仅80米 火线逼近 打响博物馆保卫战

发布时间:2020-04-02 来源:四川日报 责编:丁真尼玛

4月1日,成都消防救援支队严防死守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 省消防救援总队供图


“心都提到嗓子眼了!”提起4月1日清晨6点过的那一幕,邓海春心有余悸。邓海春是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馆长。这座掩映在泸山半山腰丛林中的博物馆,是世界唯一反映奴隶制社会形态的专题博物馆,是彝族人民的精神家园。
  3月30日开始,凉山州西昌市经久乡突发森林火灾,火势逐步蔓延,4月1日清晨向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逼近。为了确保博物馆及馆藏几千件文物的安全,一场保卫战迅速打响。□本报记者 梁现瑞

馆内仅国家一级文物就有90件

火线逼近时“手都在抖”
  火势突变的转折点发生在4月1日6时许。在那之前,虽然大火已经烧起来,看得见巨大的烟雾和火光,但总体来说,大火距离博物馆还比较遥远。
  “作为本地人,这样的山火平时也会见到,往往是烧一阵就自动熄了。”和同事们一起严阵以待的博物馆员工湾渣木牛告诉记者,很多当地人和他的想法一样,一开始认为不过是普通的小火情,并没特别担心。
  然而他们想错了。6时许,伴随着太阳的升起,火势突变。原本缓慢变化的火线像着了魔一样,迅速蔓延到博物馆周围,最近的时候,距离博物馆围墙只有80米左右。
  站在博物馆里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橘红色的“火龙”摇晃着逼近。“那时候手都在抖。”邓海春回忆,“博物馆若是遭遇火灾,损失是巨大的。”
  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建于1985年,占地45亩,总建筑面积达5000平方米,是我国第一座民族博物馆,馆内收藏有彝族文物4000多件,包括黄金、珠宝、竹、绸绢等藏品。其中,国家一级文物就有90件,一件宋代的漆皮甲可谓是镇馆之宝。

将馆藏文物迅速打包转移

多管齐下降住逼近的“火龙”
  除了担心文物损毁,邓海春还担心员工和博物馆建筑的安危。
  3月31日晚,凉山州委州政府打来电话,指示摆在第一位的是人的安危,几十名员工不能有任何闪失,这是邓海春必须考虑的问题,但他期待的是可以三者兼得。但谈何容易!
  经过反复争取,有关部门给了他3个小时的窗口期:从4月1日4时到7时,如果火势继续发展,必须立即撤离全部员工。这3个小时是他们转移文物和保护博物馆的唯一机会。
  黑暗中,令人感动的一幕发生了,几十名员工不顾安危,在库房和广场上来回奔跑,冒着不断逼近的“火龙”将一箱箱文物搬到车上,转移到山脚下。
  庆幸的是,这时候凉山州蓝豹应急救援队闻讯紧急赶到,队长王立波亲自率领20多名队员加入抢运大军,一个多小时后,200多件文物就被转移到了山下。
  这时,大家并没有松气,想着如何才能保住博物馆。
  如有神助,成都应急消防队的5台消防车和几十名队员及时赶到,在博物馆内架起了水炮车,严阵以待。四川省森林消防总队直接冲出博物馆,一边利用风力灭火器,对火龙发起反冲锋,一边打开消防水池,对博物馆外此前已建成的隔离带进行再次喷淋。多管齐下,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阻击,加上风力变弱,火龙的势头被成功遏制了。
  “消防水池和隔离带发挥了重要作用。”邓海春事后总结。
  首先是隔离带,早在几个月前,博物馆就找来专业消防队伍,对博物馆外隔离带内的枯枝落叶进行了再次清理,让火龙失去了可燃物,釜底抽薪;其次是容量为150立方米的消防水池,尽管是枯水期,依然随时保持满载,可以随时调用。
  8时许,消防队对博物馆周围的烟点进行再次清缴,至12时许,烟点清缴完毕,邓海春终于彻底放心:“博物馆保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