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神奇的巴毛琼宗

科考神奇的巴毛琼宗

发布时间:2020-08-20 来源:中国西藏网   作者:文、图/唐召明   责编:顿珠曲珍

科考神奇的巴毛琼宗1.jpg

这是巴毛琼宗火山地貌景观(2002年摄)

2002年4月30日,“藏北高原无人区考察团”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布达拉宫广场挥旗开拔,再次挺进藏北无人区,继续完成2001年还未完成的科考工作。

科考团从双湖特别区(现改为双湖县)北进的第6天来到巴毛琼宗。“巴毛”是格萨尔王时期一位女英雄的名字,“琼宗”的含义是拴马地。

科考神奇的巴毛琼宗2.jpg

这是巴毛琼宗一带的野牦牛群(20012年摄)

巴毛琼宗离双湖特别区近400公里,海拔高度在4870多米,被称为“野生动物的退休地”。许多野生动物,特别是野牦牛在自知衰老后,就会来到此地等待最后时刻的降临。

在巴毛琼宗营地附近有个叫玛尼的泉眼点。在那里,一股清泉汩汩不断地从玄武岩中的一条裂隙中流出,在其附近尚残留去年冬天形成、至今未完全消融的泉水冰碎体。也许是泉水滋润惠泽以及小气候环境影响的缘故,巴毛琼宗一带的草原较为丰茂,植物除了常见的飘着淡紫色长芒的紫花针茅外,还有鹅冠草、羊茅、棘豆、赖草、硬叶苔草等多种适于食草动物采食的草类。四季不断的甘泉、丰美的草场,使这里成为野生动物的天堂和乐园。

科考神奇的巴毛琼宗3.jpg

这是巴毛琼宗的石林景观(2002年摄)

巴毛琼宗不仅有富饶的动物资源,巴毛琼宗南面的石海石林也颇为壮观。那里山上山下到处是巨大的岩石,大地仿佛盖上了一层厚厚的石被,周围的牧民称它为石海。石海里还有无数个黑黑的石柱。虽然它比不上云南“石林”,但也别有风采。它们形如石菜、石笋、石树、石蘑菇、石桌、石房、宝塔、苍鹰、象鼻子……石柱千奇百怪,使人仿佛进入岩石之国。

那么,这种奇观是如何形成的呢?据地质学家介绍,二三百万年以前,那里的火山活动非常活跃。火山和地壳裂缝中喷出的大量炽热的玄武熔岩在地面翻滚、流淌,覆盖了大地。年代久远了,就形成了今日的石海。石海中的巨大玄武熔岩经过漫长的冻裂、风化和剥蚀,逐渐分崩离析,最后形成了形态各异的石林奇观。

科考神奇的巴毛琼宗4.jpg

这是巴毛琼宗火山口被冰湖封口的景观(2002年摄)

5月22日11时多,科考人员登上火山口,昔日烈焰喷射、岩浆横流的大熔炉已经耗光了它所有的能量,已经成为死火山,成了世界上最宁静的地方之一。漏斗般的火山口深有300多米,长约一公里,周围全是黑色的玄武熔岩。漏斗的底部,一个600多平方米、白色的冰湖将火山口封得严严实实。冰湖边,除几只飞动的雪雀和跑动的高原鼠兔外,整个火山异常宁静。

一般来说,火山绝不会随意喷发。由于我国东部受到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作用的影响,西南部受到印度洋板块向北俯冲挤压作用的影响,因此在我国东部和青藏高原周边地区火山和火山岩比较发育,但在我国的活火山并不多。

巴毛琼宗火山群遗址的发现,为包括藏北无人区在内的青藏高原曾在第四纪初期发生过强烈的构造活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此外,巴毛琼宗是由火山岩形成的较为独立的中小型山群组成。考察人员在这1000平方米左右的地方,共采集到了100多件以石片、石器为主要特征的打制石器,而这些刮削器和切割器绝大部分都以灰色或黑色的硅质岩来制作。同时,还在这里发现了一座占地面积为400平方米左右的古石丘墓葬群。

科考神奇的巴毛琼宗5.jpg       

这是在巴毛琼宗等地所发现的古人类所留下的打制石器(2002年摄)

巴毛琼宗是科考团在藏北无人区发现石片和石器数量最多、分布位置最北的地点。

考古专家根据所采集到的石器特征,以及还没有发现它们与陶器共生的情况来判断,它们应当属于中石器或新石器早期古人类文化的遗存,距今在7500年左右。在目前几乎无人类居住的无人区北部发现古人类活动遗物,这说明在很久很久以前某个时期,这里的气候还较为暖和,适宜人类居住和生存。那个时期,原来分布在较低地方的古人类,随着气候的转暖,也向高处和高原北部扩展,一直分布到了藏北高原最北部。

从所发现的这些细石器的地点来看,它们不是靠近湖边,就是附近有泉水。因为湖边常有茂盛的草地可供野兽栖息,便于古人类放牧牲畜,而泉水又解决了人畜的饮水问题,所以这样的环境有利于古人类居住生活和进行渔猎、游牧等生产活动。

藏北无人区内石片、石器的发现,对于研究藏北高原古地理环境的变迁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据推测,大约从距今3000年开始,晚期的全新世新冰期来临,结束了中期的全新世气候最适宜期,致使气温变低,气候干燥起来,许多湖泊退缩,湖水下降,原来的淡水湖变成咸水湖或盐湖。

与此同时,原生的乔木林也逐渐退出藏北高原而让位于稀疏低矮而耐干旱的草本植物。古人类赖以为生的渔猎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变化,迫使古人类不得不向其它较低地区迁移。他们所留下的石器石具,也就成了今天追索古人类活动及他们居住环境变迁的线索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