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塘 实干奋进 展现蓬勃力量

巴塘 实干奋进 展现蓬勃力量

发布时间:2020-09-15 来源:四川日报 责编:丁真尼玛


措普沟湖光山色。 张成信 摄


巴塘“高原鲜”蔬菜大棚。(巴塘县委宣传部供图)



巴塘位于川、滇、藏结合部,因县城地形酷似大鹏鸟,又被称为“鹏城”。这里生态良好,物产丰富,被誉为“高原江南”;这里文化底蕴厚重,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弦子)之乡”;这里是红色沃土,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火种,十八军进藏的故事广为流传。
  近年来,巴塘县在中央,省委、省政府和甘孜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省内外对口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突出党建引领助推“七大战略”,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一线、奋战在前沿,带领全县人民按下“奋进键”,跑出“加速度”,脱贫攻坚顺利“摘帽”、依法治县深入推进、产业富民硕果累累、交通先行重大突破、城乡面貌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富有成效、民生福祉持续增进,“五个巴塘”旖旎画卷正徐徐展开。

□杨丹

从深度贫困县到脱贫攻坚先进县 步伐坚定奔小康
  巴塘县属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也是全省45个深度贫困县之一。2014年,按照国家贫困对象识别标准,贫困状况主要体现为“两个占比”较大,即全县123个行政村中有61个贫困村,占全县的49.59%;贫困人口有2068户9696人,贫困发生率为21.17%,高出全省11.57个百分点。如今,通过再次精准识别,巴塘县61个贫困村、2113户9969人全部脱贫,顺利摘下贫困县的帽子。
  “桃蹊甲英”坐落在半山腰,成片的桃林绽放时,远眺就像一幅画,静谧祥和。可在2018年12月之前,甲英还是一个深处大山之中、地势偏僻、平均海拔4600米的小村落,距离县城120余公里。
  如今,甲英乡波戈溪村、甲英村、普达村3村87户、392人全部整体搬迁到县城边,同步发展光伏发电、桃园种植等产业,深入实施和推进转移就业、社区治理,改善居住环境,为当地居民建立起增收渠道,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以前我们村不通路,没水电,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现在住的是小楼房,不愁吃不愁穿,到县城只要10分钟,生活越来越好,当上’城里人’了。”34岁的达瓦说起如今的新生活,脸上洋溢着笑容。

从步履维艰到繁荣兴盛 产业跑出“加速度”
  “目前,蔬菜基地日产量可达3500斤,年产1300吨左右,与巴塘县13所学校分别签订了直供订单,还在巴塘农贸市场建立了蔬菜专柜超市,每天为群众提供新鲜的蔬菜,每斤价格平均低于市场价1-2元,每天为巴塘群众节约生活开支5000元以上。”巴塘县高原鲜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理孟凡强对公司产业经营如数家珍。
  巴塘县高原鲜生态农业产业园是巴塘县第一个现代化农业产业园,总占地面积126亩,共建成暖式温室大棚40个。该项目按照“农户+村+合作社+公司”的思路,整合全县35个贫困村、40个非贫困村集体产业发展周转金,以及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专项资金、省级集体经济示范点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共同建设。“目前,项目所产蔬菜不仅覆盖巴塘县四分之一的市场,而且还解决了10余名贫困群众长期稳定就业,每年各类临时用工上百人次。”园区工作人员段洪良说。
  产业兴则县域兴,产业强则县域强。巴塘县因地制宜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跑出“加速度”,以“高原江南·五彩藏乡”为定位,推进产业规模化、品牌化、特色化发展。
  依托资源抓产业,巴塘县依托金沙江上游建设总装机容量500万千瓦的四级电站和措普沟景区开发,辐射带动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等新业态;优化“果、蔬、肉、药、蜜”产业布局,加快建设“两园一带八基地”。
  产水配套抓产业。巴塘县启动巴楚河、东南片区和河西等重点水利工程前期工作,建成光伏提灌站2座,盘活连片土地3000余亩。
  招商引资抓产业。按照“引进一个龙头,撬动一方产业”发展思路,巴塘县引进牧山泉公司等企业,建成3180山泉水等基地,加快推进年产百万吨的卓帆水泥项目。
  飞地模式抓产业。按照“政府+企业+市场”资源配置原则,巴塘县坚持“群众+企业+国资”思路,组建巴塘县高原鲜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实现国资控股、村民分红。
  跳出传统抓产业。巴塘县整合双流援建、企业援助、贫困村产业扶持、村民自筹资金,建立集娱乐、餐饮、休闲为一体的股份制新型集体经济产业蛟龙港游乐园,实现“村民变股东、家家能分红”。

从生态脆弱到绿水青山 绿色巴塘展风采
  绿水青山是巴塘最大的财富。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巴塘县,位于川滇藏交界处,在金沙江上游,素有“高原江南”“弦子之乡”等美誉,但曾经,“坐吃山空”是这座高原江南小城的真实写照。
  在巴塘连绵的大山和奔腾的河流里,矿产丰富,采矿挖砂一度成为县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而这也带来了环境的破坏,河水变得浑浊,山上的植被变少。
  面对环境的破坏,巴塘县深刻认识到:青山绿水才是巴塘最大的财富。
  痛定思痛,巴塘认真思谋县域经济发展新路,提出了8个字的策略:环境整治,旅游振兴。
  近年来,巴塘县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展开了一场整治与振兴同步的行动:关停了夏塞银矿、佛光水泥等3家矿产开采企业,对采砂企业进行整治;以“山种植、路种花、河变湖”为旅游振兴思路,大力开展县城改造,让巴塘变成了花的海洋,成功创评“甘孜州最美县城”第一名;渐渐地,荒山有了绿意,河水也变得清澈。
  随着乡村振兴、绿色生态战略的实施,巴塘出现了“产村相融、产景相融、村景相融”的景象,以农促旅、以旅助农发展的最初构想也由规划图变成了实景图。
  在中咱镇毛桃基地,昔日因缺水灌木都难以生长的荒山,开始了它的新生。该基地整合各类资金1亿余元,整理土地3000余亩,种植毛桃12万余株,修建生产道路14.5公里;先后投建太阳能提灌站4座,还启用无人机进行管理。“毛桃挂果后,按照最低产量来计算,每株产5斤桃仁,亩产275斤桃仁,按每斤10元算,亩产值可达2750元,总产值可达700余万元。再加上林下种养,深度开发桃胶等产品,发展农旅结合的赏花经济,基地的效益更是不可估量。”巴塘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毛桃不仅在这里扮靓荒山,还为老百姓增添收入。
  守护绿水青山,改变城市面貌,使这座高原小城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山更绿了,水更清了,游客越来越多了,在这座国道318线最美鲜花音乐美食之城里,以高原特色旅游为主的新业态渐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