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为轴 红色为底 美丽草原焕新颜——红原县发展六十年侧记

绿色为轴 红色为底 美丽草原焕新颜——红原县发展六十年侧记

发布时间:2020-11-05 来源:阿坝日报   记者 :黄世涛 魏银燕   责编:顿珠曲珍

 


牧民定居点饮水安全方便

精彩的马术表演

手工业合作社会员正在编制手工艺品

俄么塘花海鲜花绽放

刷经寺镇莴笋喜获丰收

瓦切新村

铺筑油路

马背服务宣讲队

合作社尝试自动化挤奶

对口帮扶项目

红原至拉萨航线首飞成功


今年是红原县建县60周年。

1960年,红原建县,周恩来总理为这片红军长征走过的大草原命名——红原。翻开60年壮阔画卷,我们看到了这一片土地从落后到进步、从封闭到开放、从萧条到繁荣、从贫穷到富裕的发展变迁。这是党的民族区域政策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国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践的成功缩影,是红原干部群众“扬长征精神、铸红原辉煌”价值追求的生动展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红原县各族干部群众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团结一心、砥砺奋进,全县经济发展水平极大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改善,生态治理成效显著,民族团结不断巩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划时代、全方位的历史性成就。展望前程,红原县正围绕“三地两心一时代”宏伟目标,凝聚强大发展动能,在这片“红色草原”上续写锦绣华章。

谱写“两山”理论红原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红原县将自然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作为立县立命之本,改革创新,大力培育生态产业。如今,现代畜牧业成为最具优势的致富产业,文旅融合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全社会工业总产值60年增长472倍,县域经济持续壮大,绿水青山和“冰天雪地”成为了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不是要把它破坏了,而是要把它保护得更好。”2014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指出。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红原县作为长江、黄河上游的主要水源涵养地、重要生态屏障和生态重点湿地保护区,60年来,红原县秉持“生态立县”理念,以牧区增绿增效、牧民增收为目标,实施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恢复、退牧还草等系列生态建设工程,大力培育生态产业、引导群众转产转业,立县立命之本的自然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目前,全县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86.2%、森林覆盖率达8.4%,环境空气质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和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均为100%,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不断提高,生态保护从粗放式管制走向精细化治理。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红原最大优势、最靓底色、最宝贵资源。

60年来,红原县生态保护成效显著,“绿水青山”所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日趋凸显。作为我州海拔最高、唯一的纯牧业县,红原县立足资源状况和发展战略,陆续实施了牲畜作价归户、草场承包到户、人草畜“三配套”等重大改革,创造性开展牦牛保险、草原保险、森林保险和标准化种养殖、家庭牧场建设等工作,扎实开展国家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省现代草原畜牧业示范县建设,基础设施不断配套、经营主体更加多元、产业体系已逐步完善。2019年,红原县畜牧业总产值达7.2亿元,是建县之初的410倍。2012年以来,先后两次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唯一的现代草原畜牧业试点示范县,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畜牧业成为全县支柱产业,现代草原畜牧业成为红原最具潜力、最有优势、利民最广的致富产业。

在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保护生态,呵护好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大草原,不仅为红原县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也为全县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红原大草原碧海连天、天蓝云白、牧歌悠扬,生态文化多姿多彩,处处皆是美景。丰厚的历史文化、波澜壮阔的红色文化、浩瀚神秘的宗教文化、多元包容的门户文化充满了活力。

多年来,红原县立足丰富的旅游资源,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丰富旅游业态、提升服务水平,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先后获得“中国县域旅游品牌县”“中国自助游(自驾)最佳目的地”等10余项全国旅游奖项,月亮湾、俄么塘花海、日干乔3个景区成功创建成国家4A级景区,正在积极争创天府旅游名县。从1998年起成功举办8届牦牛文化节,从2016年起,连续优质高效举办4届雅克音乐季,成为四川省“四季音乐节”的标杆,“红色草原、江河之源、牦牛家园、自驾乐园”旅游名片做靓叫响,文旅融合产业发展势头迅猛。2019年,红原县接待游客192.6万人次,收入15.6亿元。2021年,全州文化和旅游暨全域旅游发展大会将在红原县举办;明年,阿坝州文化和旅游暨全域旅游发展大会将继续在红原县举办。

放眼60年沧桑巨变,红原县工业经济的壮大生动阐释了什么是“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生产力。”立足畜牧业,60年来,全县乳品制造、肉类加工、中藏药生产、香料制作等产业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近年来,红原县紧抓“生态”“绿色”发展主题,积极探索实践具有红原特色、牧区特点的绿色发展路径。以绿色产业园、科技创新园、牦牛文化园、特色种植园为依托,实施“一区四园多基地”战略,宇妥藏药、红原牦牛乳业等一批公司正积极争取上市。天津中环、国家电投等投资的光伏清洁能源、新能源项目相继投入发电。全县工业企业达34家,其中规上企业11家。占地1700亩的绿色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已有24家企业入驻,全部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12亿元,税收超亿元,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2019年,红原县全社会工业总产值达7.7亿元,是建县时的472倍。

“生态立县”蓝图一绘到底,县域经济持续发展壮大。建县60年来,红原县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代畜牧业、绿色工业、全域旅游、电子商务等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探索出了一条具有红原味、体现红原造的绿色发展路径。地区生产总值从1960年的837万元增长到2019年的15.4亿元,增长183倍。财政收入从1960年的160万元增长到2019年的4653万元,增长29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60年的489万元增长到2019年的3.8亿元,增长78倍。

高原牧区“安居乐业”焕新颜

城乡建设全面推进,是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充分展现,更是全面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将经济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人民群众有力保障。60年来,随着城乡建设和社会事业迎来翻天覆地的巨变,昔日的“高寒草地”成为了今天宜居业、便商旅的发展热土。

城乡环境作为永续发展的地域空间,是区域经济、文化、生态等因素的综合产物,同经济发展而发展。同时,又对经济发展提供巨大推动力。60年来,红原县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深刻的改变着县域经济发展格局。60年前,红原境内公路里程短、等级低,运输大多只能靠人背畜驮,交通的滞后不仅影响群众的出行,更严重阻碍了红原的经济建设步伐。如今,县、乡、村三级公路网络逐步完善,公路密度从1960年建县时的0.06km/km2增加到2019年的0.22km/km2。牧道四通八达,乡乡村村通油路,国道213线、248线、347线省道217线、301线贯穿全境,阿坝红原机场建成通航,成兰铁路、久马高速正加快建设,川青高速、川甘高速开始规划……红原将成为离内地中心城市最近的大草原。

60年前,全县仅有几台发电机,到2014年1月,查尔玛乡查龙村通电工程建成后红原县所有村实现通电工程全覆盖。如今,电视、电脑、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早已进入寻常牧家。60年前,全县仅有几部手摇电话,今天4G网络覆盖城乡,智能手机全民普及,微信、QQ、微视频在广袤的牧区传递着幸福生活讯息,农村电商蓬勃兴起,广大农牧民足不出户也就把产品卖到北京、上海乃至海外。

60年前,牧民逐水草而居。随着牧民新村、牧民定居行动计划、“三百示范工程”等项目的深入实施,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功能配套的美丽藏乡新村拔地而起,草原牧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根本改变,从游牧走向定居,红原大草原完美实现既“安居”又“乐业”。

如今,漫步在红原,宽阔笔直的道路、典雅特色的现代景观、别致温馨的群众广场……按照“小而精、富有特色、功能齐备、设施配套、宜居业、便商旅”的城镇发展定位,多年来红原大力推进城镇建设,城市美化、绿化、亮化工程整体推进,城镇道路宽敞整洁。建成特色魅力乡镇10个、精品旅游村寨7个、幸福美丽家园34个,“业兴、家富、人和、城优、村美”的牧区新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2017年,红原县成功创建四川省第四届文明城市。

“过去,牧民群众住的是破旧的帐篷,缺衣少食、生活非常困难,全县也没有一座像样的房子。现在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红原县一位老干部见证了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变化。

基础建设与社会事业是经济社会发展与群众生产生活的一条强劲纽带,是广大群众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的桥梁。这60年,是红原县基础设施取得长足发展的60年,也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60年。

教育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60年来,历届红原县委县、县政府始终把民族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十年行动计划”“两基”攻坚、“易地育人”等工程全面实施,红原教育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全县中小学生从1960年建县时的9个教学班242人发展到2020年的295个教学班10692人,人数增长了43倍;教职工由24人发展到2020年的779人,增长了31倍。目前,全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0.56%,小学入学率达99.47%,初中阶段入学率达113.1%,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7.3%,“十五年免费教育”深入实施,2017年,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目标。

60年前,红原没有现代化的医院,缺医少药;建县60年来,红原县不断完善现代医疗机构,让牧民群众逐步实现了在家门口看病的愿望;一批批高水平医疗卫生人才来到了这里;每一位参加“新农合”的农牧民,享受到了看病能报销的优惠政策。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很大改善,医疗事业发展前所未有。由建县之初仅有1个综合性医院、4个卫生所、2个固定医疗点、简易病床12张,如今已有医疗机构60个、标准床位360张、医务人员491人,村达标卫生室33个,卫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同时,县人民医院整体搬迁、藏医院门诊医技楼和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县藏医院达到“二级民族医院”标准,县人民医院达到“二级甲等”医院标准,大骨节病、包虫病等危害群众生命健康的地方病、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卫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同时,各类社会保障标准逐年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逐步扩面提质,“爱·红原”社会救助基金如虎添翼,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文化事业上,草原之心艺术团、麦洼藏戏团、马术队等民间文体团队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县文化馆、体育馆、电影院等设施设备建成投用,红色文化、民族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县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发展。“孝善和美”孝德文化、“敬信勤新”红原新民风活动在广大牧民中得到培植弘扬,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干部群众文明素质不断提升。

红色大地兑现“庄严承诺”

回望60年,红原建县是发展迈出的第一步。自然条件差、自我发展能力弱、经济发展水平低是红原县曾面临的客观现实。红原县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聚焦总目标、打好组合拳。2018年,红原县实现整县高质量脱贫摘帽,如期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脱贫攻坚工作,多次就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红原县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

1978年,红原县开始制定扶贫规划工作,各族干部群众始终向着美好幸福生活的奋斗目标凝心聚力、砥砺前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红原县始终紧扣整县退出摘帽和脱贫奔康目标任务,积极构建“党委统筹、政府主导、群众主体、行业负责、社会参与”的脱贫攻坚工作格局。通过加快建设基础设施、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创新产业脱贫模式、加大扶智扶志力度、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实施“星级激励”机制等方式,有效促进所有工作向脱贫攻坚聚焦、各种资源向脱贫攻坚聚集、各方力量向脱贫攻坚聚合。

自2012年以来,共同承接东西部扶贫协作、省内对口帮扶、定点帮扶等,借力浙江省嘉兴市,平湖市,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区,温州市永嘉县、苍南县、平阳县、龙港市,四川省成都市、绵阳市,省市场监管局、省民政厅、省军区、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西南民族大学、绵阳职业技术学院、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和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落实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教育医疗、人才培训、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帮扶项目390余个,帮扶资金和物资4.2亿元。帮扶单位倾心倾力倾情,与红原共谋脱贫致富之计、共话团结进步之道、共商繁荣发展之策,改善牧民生产生活、增进群众福祉的重大惠民项目,“携手同奋斗、同心共筑梦”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红原这片美丽的大草原上完美展现。

截至2019年底,红原县全面完成13个贫困村退出,2014年精准识别1408户4966名贫困人口全面脱贫,综合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3.34%降到0,2018年顺利实现贫困县脱贫摘帽。2019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14713元,是建县时的122倍,如期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2017年、2018年,在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荣获“好”的等次,被评为先进县、先进集体。

脱了贫的牧民群众无不深情地感叹:“只有党和国家才有这么好的政策,让我们走出贫困,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我会永远都会铭记党和国家的恩情。”

聚焦目标汇集强劲发展动能

民主改革和红原建县以来,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团结不断巩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执政基础夯实筑牢。面对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和发展机遇,红原县围绕加快“三地两心一时代”奋斗目标,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

60年来,红原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始终以党建引领发展、民生、稳定等各项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加密切。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政治生态风清气正。全县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数量分别从建县时的30个、199名增加到目前的184个、3657名,干部队伍充满活力,基层堡垒坚强有力。“扬长征精神、铸红原辉煌”已成为全县干部群众共同的价值追求。

60年来,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落实,群众的宗教信仰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有力开展,各族干部群众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了美满姻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牢,10座寺庙全部成长为省级文明和谐寺庙,8家单位获省级以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表彰,成功创建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呈现出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生活和美、社会和谐的生动局面。承接东西协作、对口援建、定点帮扶等项目,开放合作力度不断加大。倡导建立川甘青3省5州17个县(市)区域合作协调机制,与周边兄弟县(市)共谋脱贫奔康、共话团结进步。

执政基础得到夯实筑牢,民族团结得到不断巩固。面对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和发展机遇,红原县正在全力奋战,向发展的新阶段迈进,倍加努力把红原的事情办好办实,让红原的环境更加优美、经济发展更加优质、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社会发展更加和谐。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新的发展阶段,红原县紧紧围绕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着力培育发展新动能——

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把思想从坐井观天、固步自封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对比先进找差距,与强的比、与高的攀、与勇的争、与快的赛,以强烈的进取精神,咬住发展不放松、锁定目标不停步,着力在提升创新能力上求突破、在优化创新环境上求突破、在引进落地重大项目上求突破、在提升产业层次上求突破。

坚持协调发展理念。从红原基本县情、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出发,注重把提高政治站位与强化责任担当相统一、狠抓当前工作与谋划长远发展相统一、强化总体安排与细化分类指导相统一,统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更好结合。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准则,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作为目标,把改革和创新作为动力,把培育生态产业作为支撑,加快创建黄河长江上游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探索走出一条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

坚持开放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川西北生态示范区”“一州两区三家园”建设,积极参与川甘青结合部协同发展,用更加开明开放的办法,向市场寻求发展需要的各种要素,解决发展中的资金、技术、人才等问题。用招商引资、资本运作和信贷投入等各种手段积累资本,拓宽市场,引进人才、技术和管理,培育产业产品,获取竞争优势,推动草原经济向更高水平、更高层次迈进。加快营造更加优质的营商环境,不断拓展开放合作空间和层次,努力在全县形成百姓创家业、能人创实业、干部创事业的生动局面。

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把更多的财力、物力、精力向保障和改善民生倾斜,切实担负起脱贫攻坚的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历史责任和感情责任,补短板、提质效,确保如期圆满完成脱贫奔康任务。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认真做好全州试点示范工作全覆盖,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群众。结合“两联一进”群众工作,多办民生实事、多解民生难事,努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怨”问题。坚决杜绝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全面落实“属地属人属事”管理责任,未雨绸缪做好各项准备,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守护好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六十年砥砺奋进,六十年春华秋实。

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吹响了推进涉藏县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号角,红原县各族干部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和老红原精神,鼓足只争朝夕、再创佳绩的创业劲头,为新时代建设生态美丽繁荣和谐新红原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