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服演变,流动的风景绚丽多姿

藏服演变,流动的风景绚丽多姿

发布时间:2020-12-03 来源:西藏日报   作者 :王雅慧   责编:顿珠曲珍

1.jpg

图为身着当地民族服饰的阿里地区普兰县群众。 张天龙 摄

核心阅读

藏族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肥腰、长袖、大襟是藏装的典型结构。藏族服饰的色彩特点表现为对比强烈,如红与绿、白与黑、黄与紫,并运用复色、金银线搭配使服饰色调明快而又和谐。由于自然条件、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在有些地区,县与县、乡与乡之间的服饰都有较大区别,服饰穿着也不相同,各地区服饰都具有鲜明的服饰区域性,并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西藏服饰艺术。目前,西藏已发现的服饰类型有200多种,居中国少数民族服饰之首。

华夏山河,锦绣瑰丽。

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56个民族兄弟相亲相爱、水乳交融,而不同的民族服饰更是色彩斑斓,点缀着神州大地。

少数民族服饰艺术文化一直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的服饰像藏族服饰这样丰富多彩。其主要原因是藏民族生活的地域辽阔,气候环境各异,生产资料多样,社会行业众多,服饰标记明显,于是便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藏族服饰。

据记载,生活在卡若的藏族先民们已开始穿着用骨针缝制的兽皮衣服,那个时期的人们也已经懂得纺线和手工编织艺术,藏族先民们在穿着兽皮衣服的同时,也用手工编织物做衣服,不过“手经指挂,其成犹网罗”,仍然很粗疏。

西藏考古学界目前将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6世纪这一时期称为“早期金属时代”,从出土岩画来看,这一时期的衣服形式,基本为一种无领无袖、从肩至膝的不过膝和过膝长袍,不过袍的长短、形制因人的职业分工而有所不同,一般人的袍较长,而武士之属则衣袍较短,束腰呈“亚”字形,干净利落,以便格斗征战。

时间来到了吐蕃王朝时期,这个时候西藏高原的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吐蕃之兴起和强盛,与农牧业经济的发展极为相关,此时,人们的日常生活极为倚重牲畜,食其肉而衣其皮毛。

进入阶级社会之后,服饰也被赋予了不同的社会含义。吐蕃时期,吐蕃与大唐、西亚和中亚大陆往来频繁,大量纺织品进入吐蕃,王室贵族和富庶阶层开始穿着以皮毛为衣里,丝织物为衣面的衣袍。这种衣袍华美而保暖,但不是所有人都能享用,平常老百姓在冬季穿的仍是光面皮袍。

从吐蕃王朝灭亡至13世纪以前,青藏高原地区虽然政治上处于长期分裂割据状态,但文化上的整体性和一体化进程得到了加强。藏地分裂割据时期,吐蕃军服转为了一般的生活服饰,王室贵族的服饰也有了大众化的趋势。

自13世纪起,青藏高原地区与中原的联系更加紧密,这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体现,较为突出的就是这一时期,藏装开始与元朝服饰类似,呈现出右衽特征。(注: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称右衽。)

清前期及噶厦政府时期,中国社会各阶层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但服饰基本保持延续性,体现出鲜明的等级特色,以人的社会角色为参照,大致涵盖了官服及贵族服饰、军事服制、平民服饰、僧服等五大类。

康熙六十年,清朝中央政府在西藏地方实行噶伦制,授予爵位。不同爵位在顶戴、服色、坐褥、仪卫、朝廷筵宴时的座次等方面均有定制。西藏地方政府也有按节令统一换装的规定,于每年冬夏有两次换装日子,具体日期则要由噶厦研究确定,然后颁令换装:不经宣布换装令,无论僧俗官员、贵族,夏天即使热得汗流浃背也不敢把羊皮袄脱掉,冬天即使冻得浑身打颤也不敢把羊皮袄穿上,这一不近情理的规定至噶厦解体以前一直实行。

1959年,随着西藏民主改革的逐步展开,西藏社会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在这一伟大的社会改革进程中,藏族社会的服饰观念也获得了全新的发展,噶厦时期严格的服饰等级、繁琐的服饰规定都已从制度上消解。在高原各地受商品经济、现代生活方式和观念影响比较大的地区和人群中,服饰的用料和款式也产生了相应变化。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西藏的服饰也随着社会的变革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唯一不变的是色彩鲜明的藏族服饰依然是藏民族最具特色的民族标签,绚丽多姿美出天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