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221基地的“急救心脏”

​探秘221基地的“急救心脏”

发布时间:2021-05-17 来源:青海日报   记者 : 张多钧 咸文静   责编:顿珠曲珍、降拥巴姆(实习)
  

1.jpg童得全向记者讲述那段光辉历史。


2.jpg戎装待发(翻拍照片)。


3.jpg二二一基地地下指挥中心内的电报室。


4.jpg整个地下指挥中心就是一座“攻不破的铜墙铁壁”。


5.jpg二二一基地地下指挥中心狭窄的楼梯。 记者 黄灵燕 摄


“现在我们所在位置的正下方9米多的地方,就是我们今天要参观的221基地地下指挥中心,我们目前看到的这个管道就是指挥中心的通风口。”童得全虽然已经两年多没有讲解,但是一到这里,发自于内心深处的情感一下子迸发出来,讲解声情并茂,滔滔不绝。

这里是海北藏族自治州邮政局后院,也是曾经221基地地下指挥中心,是一个以通信支撑和保障为基础的地下掩体,距离地表9.3米,其作用是为防止空袭而备用的指挥中心。

童得全既是海北州邮电局的一名职工,也是地下指挥中心对外开放后的一名讲解员,从那时起,童得全感觉无比自豪,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竟有如此光辉的历史足迹。

让时间回到1993年。当年国营二二一厂交付给了海北藏族自治州,州委州政府接手后将原属国营二二一厂的矿区邮电局整体交给了海北州邮政局。直至1995年,邮政局职工无意间发现地下指挥中心暗门,那是一扇用砖堵住的门,看起来和正常墙面并无差异。

跟随童得全的脚步,我们走进了这个昔日的神秘之所——221基地地下指挥中心。

邮政局后院有一排三层小楼,一处门口悬挂着“青海省矿区邮电局”的牌子,虽然历经风雨的侵蚀,但字迹依然清晰可见。门口右侧是上楼的楼梯,左侧则是通往地下指挥中心的一道暗门。顺着楼梯前行,下台阶,再前行,再下台阶,就到了地下指挥中心工作区的入口。从入口进入工作区,还得通过3道门,第一道门为半圆钢制门,重达3吨,具有防爆、防辐射、防冲击波的作用。别看这个门很重,五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开起来仍然能够轻便自如,一个手指头轻轻一点即可轻松关闭,可见当年军工科研前辈们的高超工艺和过硬的质量。

童得全介绍,整个地下指挥中心就是一座“攻不破的铜墙铁壁”,中心是用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墙面厚60厘米,地面厚80厘米,顶棚厚80厘米,中心的前后左右上下6个面都有15厘米厚的防水防潮保护层,80厘米厚的顶棚之上填充着2米厚的三合土,三合土上面有1.6米厚的钢筋混凝土覆盖。

童得全说,当年邮政局接手后要将这里开发成红色旅游景点,为了确保游客安全,需要在楼梯上安装扶手,然而仅安装扶手就换了三个工程队,因为当时的墙体太过于坚固,钻机无法在墙体上打孔,导致施工难度增大。

足以见得当时的地下指挥中心是如何坚不可摧。

在保持原貌,不毁坏原有设施的基础上,海北州邮政局简单装饰,搜集文物后,将地下指挥中心改造成了红色旅游景点。2007年,经过海北州委州政府允许,地下指挥中心对外运营,由海北州邮政局管理。运营几年后,海北州邮政局无法承担运营成本,于是承包给邮政局职工。

第一任承包运营的邮政局职工是康宁,后因工作调动关系,终止承包运营。2017年,童得全从康宁手中接过运营,直至2019年。两年时间,童得全在讲解过程中似乎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深深地被这些往日的故事吸引。

童得全老家在海北州门源回族自治县,虽然同样生活在海北州,但是对221基地的过往知之甚少,如果不是考入海北州邮政局工作,可能这辈子都不会知道221基地的故事。

“2011年参加工作一个月后,单位组织我们到这里学习参观,当时才知道原来海北州还有这么一个地方。”童得全说。

2017年,童得全承包了地下指挥中心对外运营,此时他对于国营二二一厂的认知仅停留在刚参加工作时那一次的观摩,对他来说,那次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知道了原子弹是从自己脚下的地方研制成功的。

对于童得全而言,要讲好221基地的故事,不仅仅要讲述眼睛能看到的实物,还要讲述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童得全除了从老师傅康宁那里听到的一些故事,自己也从网上学习,从书本上学习,向前来参观的原二二一厂老职工请教,学习的过程也是积累的过程,让他对脚下的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

讲解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不仅把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讲述给了游客,更传递着“两弹一星”精神。

那是在2019年,童得全接待了一个来自于安徽的旅游团,旅游团中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

讲解过程中,老人们听得都很认真,但是到了人工交换室,一位老奶奶坐在人工电话交换台前的椅子上,眼含热泪,接线拆线,一套动作下来无比熟练。

童得全感觉好奇,上前询问,老奶奶说她曾经从事了这个工作17年,当时他们考试时是蒙着眼睛,100路的交换仪器,上面有100个孔,需要记住每一个孔的对应线。

通过老奶奶的讲述,童得全学会了眼前的交换式机器是如何运转的。

地下指挥中心工作区总面积180平方米,由8间房间组成,分别是通风室、配线室、配电室、发电机房、指挥室(内有休息室)、电报室、载波室以及人工交换室。

指挥室是地下指挥中心核心部位,是在紧急情况下供应当年核基地首长坐镇指挥的地方,地下掩体内的其他所有设施为它而工作。

人工交换机上面,仍然保留着当时用来标注通往各分厂以及相关领导的专线纸条,休息室的床单和枕巾上还印着当年国营二二一厂的红色标志符号。

楼道的墙上还张贴着当年手写的保密制度和交接班制度,“不该知道的绝对不问,不该听的绝对不听。”

发电机房内,安装有一台12千瓦的汽油发电机,这台发电机是目前整个基地中保存最完好的发电机。通风室内的3台离心式通风机,可以消毒、除尘以及调温,现在仍然可以正常使用。

……

整个地下指挥中心可以说是一个独立运行的指挥部,其建造的目的就是预防地面设施遭到袭击,仍然可以转移到地下指挥中心临时指挥。密封防爆防辐射防冲击波的建筑机构具有防御功能;通风室可以保障地下掩体内的空气通畅;发电机可以保证在外部电源被切断时为指挥中心提供一切用电;电报室内的无线收发设备,可以在有线设备发生意外时,保障指挥首长传达命令使用。房间内还有一条密道,通往当时基地总指挥部办公大楼。

童得全介绍,总机、载波机、发电机等这些固定的设施当时就有,发报机、手摇电话、休息室物件等都是后期添置的,就是为了还原出当时的情形。

对于童得全来说,每一次的讲解都能收获新的感动。还记得那是2018年7月的一天,童得全接待了一对来自广东惠州的老夫妻,讲解过程中听闻了221基地的科学家和干部职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事迹,两位老人热泪盈眶,童得全兜里的纸巾都用完了。参观完地下指挥中心后,童得全将两位老人邀请到办公室聊天,得知两位老人也是从那个艰苦的年代中过来的,触景生情才止不住流下了热泪。

两位老人年龄达到了免收门票的条件,可临走时老人非要留下200元钱的门票,童得全婉言谢绝,还为两位老人赠送了地下指挥中心的两枚纪念币。

“有时候在讲解的过程中,自己也会感动得流泪。正是有了先辈们的付出,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正如去年疫情时大家常说的,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童得全感慨道。

如今,童得全虽然不再承包地下指挥中心的运营,但每年也会受邀为游客义务讲解,“这是我喜欢做的事情,我也希望通过讲解这个平台,把二二一厂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将‘两弹一星’精神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