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锦江区:三个坚持推动帮扶产业提质增效

成都市锦江区:三个坚持推动帮扶产业提质增效

发布时间:2023-06-30 来源:藏地阳光网 责编:顿珠曲珍

自2021年入驻炉霍以来,锦江区第六批对口帮扶工作队围绕县域产业发展思路,立足“干得最主动,走在最前列,成效最明显”帮扶目标,精准施策、集中发力,不断巩固提升多年来锦江帮扶炉霍产业发展的成效,以三个坚持推动帮扶产业提质增效,为炉霍实现乡村振兴注入了产业支撑的不竭新动能。

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对口支援工作的“主心骨”

坚持党建引领,通过“三引三创”,统筹各方、破解难题、解决问题。持续强化党组织战斗堡垒功能,充分发挥党委在制度设计、整体谋划、统筹协调中的把关定向作用,优化县域资源配置。

通过组织引领,创新服务方式。构建“乡镇党委+援建支部+村党支部+企业支部”模式,组建园区联合党支部,发挥支部思想引领作用,开展主题教育20余次;发挥支部人才培育作用,培养本土技术能手95人;发挥支部协调服务作用,解决产业园区因企业与本地务工人员观念不同的矛盾纠纷、企业销路不够丰富等困难诉求20余次。发挥支部监管作用,确保分红落实到位并逐步建立利益分成增长机制。

通过行动引领,创新帮扶形式。发起“格桑花开·锦绣炉霍”携手同行行动,拓展“全域结对”帮扶机制外延。

在炉霍县瓦达村不仅自然风光秀丽,而且红色文化底蕴深厚。1936年3月5日,朱德、李先念等红军领导人率领红军到达炉霍,在当地休整达半年之久;距离县城12公里的瓦达村就在当年红军的集中活动范围内。如今,该村还有一条被当地群众称为排长拢巴(藏语意为排长沟)的山沟,据说是为了纪念一名当年为帮助村民发展生产而牺牲的红军排长。

虽是自然景观与和文化资源相济的旅游资源,但瓦达村因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一度“深藏闺中无人识”。2021年,瓦达村被炉霍县确立为乡村振兴示范村打造对象后,锦江区投入200多万元,按照国家3A级景区标准,深入挖掘该村红色历史、民族文化、村风民俗,打造规范化、集成化、功能化、现代化的“一中心两广场”党群服务综合体。同时通过支部共建、党员“轮值”驻村、资源互联等方式,帮助该村加强基层党建,带动15户村民参与民宿产业开发,建成该县第一个规模化、体系化、市场化的藏式特色民宿接待群。

近年来,锦江区工作队招引四川中惠通文旅有限公司、晶贵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进驻该村,并帮助构建了“党支部+村集体+企业+农户”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一村多品支柱产业,村民实现人均年增收超800元。其中瓦达山泉矿泉水项目成功解决了12位村民就业问题,初步实现村集体经济年分红5万余元;瓦达民宿成功培育本土旅游、酒店管理专业人才20余名。2022年,瓦达村被评为甘孜州乡村振兴“双百工程”首批精品示范村。

瓦达村党建引领特色民宿产业发展

坚持把用好资金“药引子”作为激发一方发展的“源动力”

发挥好援建资金“药引子”作用,催化、聚合、撬动炉霍县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尤其在产业发展方面,注重资金使用成效,重点实施技改、基础设施完善、产品和文旅资源营销等工作,补足要素配套,夯实支撑体系。

在炉霍县高原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内,锦江区第六批对口支援工作队在已建成A区“飞地”园区的基础上,又引进农业龙头企业,新建蔬菜大棚100个并投产运营。具体帮扶过程中,主要解决用水用电和道路等难题,盘活提升传统农业要素。目前,该项目协议投资3亿元,2022年落地4000余万元,新建蔬菜大棚100个,年产值750万元;全部建成后,每年产量可达2676余吨,产值2946万元,带动当地农户务工就业400余人,增加务工收入642万元,保底分红441万元。

炉霍县高原现代农业产业园区B区新建智能大棚

坚持把靶向发力作为破解制约发展难题的“主抓手”

在常态化实施“摸实情、出实招、干实事”的“三实”活动中,动态开展大调研工作,摸清园区建设、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或瓶颈问题,有针对性制定帮扶举措、补齐短板,强化核心竞争力培育,助力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

在炉霍县高原农牧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酪蛋白生产线正开足马力。“目前我们已拥有日产1.6吨高纯度酪蛋白的生产能力,下半年是牦牛产奶高峰期,产量将会进一步提升,完全不愁销路。”康巴圣德牦牛产业有限公司酪蛋白加工厂厂长格绒信心十足。

市场发育不足、优势资源开发缺资金、区域品牌推广缺平台、生态产品销售缺渠道等问题,一直是制约炉霍产业发展的瓶颈。而锦江区第六批对口支援工作队通过技术帮扶,投入资金去针对超滤系统等核心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帮助企业成为规上企业。同时,利用外资外贸企业在锦江区集聚的优势,牵线搭桥,同时协调海关,促成了炉霍县,也是整个甘孜州酪蛋白产品的首次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