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噶举派八帮寺文化遗产调查

藏传佛教噶举派八帮寺文化遗产调查

发布时间:2014-06-29

    

     民族文化遗产是各民族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物质、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为珍贵的部分之一,拥有无比强大的的生命力。重视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发展传承,是每一个民族继承并改造本民族文化传统,以吸收和融合世界先进文化,求得进步与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历史上,各民族都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化,藏族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人去年先后两次深入德格县八帮寺实地调查该寺文化遗产。调查发现,虽然建国初起和“文革”期间对党的宗教政策执行得不尽如人意,僧已不僧,寺已不寺,几至香火无继。但八帮寺的厄运并未就此为止,1980年八帮寺被四川省批准为全省第二批开放寺庙,政府拨款,信众捐助,大家着手修复了这座千年古寺又一次闻名中外。不仅仅如此,其文物以数量多、质量高、保存完好,以及集群性、系列性、高等级等特点,强烈震撼了中外宗教界和文化界。各界名流均称八帮寺“小布达拉宫”。 2005年12月31日我国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示全国国家级名录501项中甘孜藏族自治州申报噶玛嘎孜绘画、南派藏医药两项的技艺发源地是八帮寺。
        一、八帮寺概况
        噶玛噶举古寺——德格八帮圣教法轮寺,距县城108公里,座落于该县八帮乡政府北300米处的山岗上,海拔3800米。
八帮寺据历史文献和尚存的有关石碑铭文初步考查,八帮寺始由觉巴晋登松干之心传弟子巴登祥秋林巴传建古称巴登祥秋林,开创康区倡建直贡噶举派道场寺院之先河,历史悠久,影响巨大,故八帮寺被尊为康区直贡噶举派祖寺。藏历第五个胜生周铁虎年(公元1290年),萨迦官员奥洛领兵焚烧直贡寺,残害数万僧俗,史称“直贡之乱”。康、卫等地众多直贡派寺庙因之改为萨迦派寺庙。八帮寺及分寺亦改宗萨迦派。 
 公元1727年,27岁的八帮寺第一司徒却吉迥勒在德格土司的支持下开始创建八帮圣教法轮寺为噶玛噶举派,历代司徒活佛成为德格土司之根本上师。八帮寺便成为德格土司的五大家庙之一,该寺有司徒、贡珠、温根、钦则等四个活佛转世系统,以司徒活佛地位最高,在藏传佛教噶举派中其地位仅次于西藏楚布寺,八帮寺有“小布达拉宫”之称。
司徒白玛宁协与第一世贡珠颜丹嘉措在八帮寺分别创建上、下部修行闭关中心。公元1927年,司徒白玛旺秋嘉波扩建八帮寺大殿,新建和修缮下部闭关修行中心、佛学院以及印经院,第二世贡珠巴登钦真俄色扩建了上部闭关修行中心,并新建噶绕经堂建造历代噶玛巴铜像。直次该寺拥有印书院、佛学院、3所修行中心及12座护法殿。藏有大量的唐卡画和佛像、古籍文献、法器等各种珍贵文物。寺院成为传播噶玛噶举教法基地,所在地为胜乐根本续中所述藏区二十四处圣地之一。
八帮寺下辖属寺180座。分布在四川甘孜、阿坝,西藏昌都地区,青海玉树、果洛及云南迪庆、丽江等地区。
新中国成立后,八帮寺被列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八帮寺文化遗产
        (一)绘画艺术
八帮寺的绘画、雕塑与雕刻是在继承藏族传统门孜、钦孜两大画派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创造独具特色本寺的绘画艺术噶玛嘎孜。它的绘画艺术最大特点在于:运用鸟瞰笔画的特殊规律,利用有限的画面空间,巧妙地把上至天界、下至地狱,上下几千年的,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的故事情节巧妙、有序、和谐地汇集在一幅图中,集历史、文化、传奇、资料、观赏、艺术、技巧、美工为一体。在构图上重视情景交融,以景衬人;在色彩运用上,多用草色、闪色、大红果绿等大自然原色以及金色作画,收到各类色调浓淡均称色彩艳丽,对比强烈。噶玛嘎孜的绘画原则:其一是融天、地、人、神为一统,赋以情景事故,集于一帧;二是强调对称、均衡、疏密均均布局关系,偶有倚侧之巧;三是色彩多用三原色、二资助色,注重富丽华贵的视觉效果,画风典雅凝重,具有鲜艳灵动之美。另外,“噶玛嘎孜”画派的颜料制备技能已有上前年,使用的30多种颜料进行人工制作提取,颜料主要为宝石、天然矿石和人工制造的化合物。这些作品代表了康巴地区画派的最高艺术成就和风格特点。八帮寺成为藏族传统绘画史上 “噶玛嘎孜”派的重要传承地。至今保藏完好的代表作品有:十八世纪由司徒曲吉久勒亲笔绘制或主持的《释迦本生传》、《十六罗汉》、《司徒活佛传承》、《仁丹王朝》、《噶举师承》等系列连环画唐卡300余幅,当代画师通拉泽翁等人噶玛嘎孜作品近4000幅。还有大殿和大殿顶楼以及周围系列壁画等,作品均被专家认定为珍版。最近公开出版发行的《通拉泽翁作品精选》、《八邦寺珍藏噶举派金鬘唐卡赏析》画册是其中的一部分珍品。
八帮寺绘画艺术的奠基人司徒活佛曲吉久勒(1700-1770),号称“司徒班钦”。他是一个天资聪颖、博学多才的高僧大德。他一生潜心学画,博采各派之长,致画不辍,广招门徒、传授画技,流传后世的画作颇丰。极大地丰富了该派艺术特色。使八邦寺成为康区“噶玛嘎孜”画派的一个重要传承基地。先后涌现出许多成就突出的著名画家,其中通拉泽翁是当代画师中最为杰出者之一。 
        (二)建筑八帮寺的建筑主体以大殿为中心,周围有佛学院、印经院、三所团关修行中心、灵塔殿、猞猁塔、佛塔、僧塔及僧房等。这些建筑有序组成八帮寺的建筑层次有序、布局合谐、整体感十分强烈的建筑群。
        大殿红土墙高3-30多米不等。墙头灌木柽柳做成的高1.4米的黑色“边玛墙”红与黑相衬映。外墙四周墙檐悬挂辕半月形装饰铜片和风铃,特别是边玛墙上镶嵌的铜制鎏金的“七政”、“八宝”等图案,边玛墙上口的檐下以短木做成一排象征星辰的白色圈点,使建筑物显得既古朴又庄严。大殿金顶。在阳光照射下的耀眼光芒,伴随着金顶铃声,承递着人们吉祥的愿望。
八帮寺建筑的又一个特色是内部装饰,首先室内壁画突出了噶玛嘎孜绘画艺术风格,其次是门窗柱梁、斗供橡头的装饰绘画,主要图案有覆莲、仰莲、卷草、云纹、火焰外。还有一些含有祝福吉祥象征意义图,如四瑞和睦、六长寿图、八吉祥、八吉祥物、七种王室珍物、七宝物、不和之战图、蒙古人导虎图等。其他设施如供台、壁柜、供桌、火盆桌等等也富古朴、神秘、精美的神韵。
八帮寺建筑的还有一个特点是八帮寺建筑依山而建,以山作为背景,借助于山的整体气势,鳞次栉比。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建筑与地形、地貌协调相南上,三山环绕形似大象,故有“三象戏水”之美传。更能表现宗教建筑所应具有的那种特殊的宇宙观念和美学意境, 
近几年,国内外建筑学专家纷纷赴八帮寺考察研究、专家们一致认为藏区寺庙建筑中,八帮寺是古建筑中从建筑型体到结构、装饰均富有地域特色,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寺院古建筑之一,其大殿建筑称得上 “小布达拉宫”。
        (三)印经院
八帮寺印经院全名为“八帮圣教法轮寺正法宝库”,于1798年由大叶司徒白玛宁协旺波创建。座落于八帮寺大殿的对面。随着藏区各地噶举派的传播发展,依照西藏粗朴寺、康定贡噶寺和德格竹庆寺勘布银噶等高僧大德们的倡导要求,在德格土司的支持下由大叶司徒白玛旺秋嘉波在原印刷房地址上亲自主持修建八帮寺印经院,并由几位大堪布担任总编收集大量文献,刻制木刻版。俗称 “八帮巴康”。印经院由佛堂、藏经楼、印经作坊构成。
印经院内藏有圣地印度及雪域藏地圣贤们大小五明学科论著,还有大量实用性较强之典籍文献,以及噶玛噶举派之历代高僧大德大宝法王、历代司徒、降康贡珠等的著作。到1958年底,收藏印版达12万余块。其中8万余叶八帮寺木刻印版文献现馆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部,这些印本文献已经八帮寺与国家图书馆扫描7万余叶存入硬盘。八帮寺印经院在全藏区其仅次于德格印经院。
八帮寺印经院与德格印经院、日喀则那塘印经院、甘肃夏河卓尼印经院、布达拉宫印经院在收藏印版上不同点有三:一是八帮寺所刻文献与上述印经院所刻文献没有重复,以上各印经院藏版中藏文《甘珠尔》、《丹珠尔》印版占有分量重而八帮寺未藏藏文《甘珠尔》、《丹珠尔》的印版;二是八帮寺除刻制噶举派高僧大德们的文集和本教派的教义教法外,其他印经院没有的而且在国内失传已久的天文历算学、医药学、声明学的孤珍本;三是八帮寺印经院中“伏藏”文献之多。如集西藏佛教和传统文化之大成的划时代著作降贡康珠所编纂《五大宝库》中的《大宝伏藏》等,是藏传佛教各派共同珍视的佛教宝典,也是全人类的伟大精神财富。
八帮寺印经院所印图书不但销往国内各大寺院和大专院校、图书馆,而且远销欧、美和亚洲等部分国家。八帮寺印经院和所印图书在国内外有很高的知名度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藏族印刷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仅次于德格印经院。
        (四)古籍文献
八邦寺高僧云集,人才辈出。许多著名活佛、喇嘛不仅留下了佛学、天文学、语言学、文学、医药学、历史、绘画等优秀作品,而且他们收藏、整理、编纂、刻制了大量的各教派历代高僧大德的珍贵手抄典籍。据有关档案记载,至1958年寺院内所收集保存的各类藏文古籍文献手抄本和刻本多达32400函(卷),其内容包括医药、工艺美术、天文历算、文物、语言文字、历史、经济、哲学、宗教、文学、翻译类等。其中珍藏有金汁、银汁、朱砂书写的藏文《大藏经》1000余函,手抄本15000余函,有关文书档案1600余件。二十世纪上叶,由八帮寺第一世钦则活佛和康定贡嘎寺活佛根据当时藏区藏文古籍收 藏分散的情况,组织人员赴藏区各寺庙集中搜集、抢救流散的、濒临失传的藏文古籍孤本、珍本和手抄本,近一万函的藏文古籍进行整理和编目,此项工作推动了藏区佛教文化的繁荣昌盛,在全藏区引起了巨大反响。在民主改革和“文革”时期,很多珍贵史料文献被销毁,许多古籍文献年久失修。1980年八帮寺被四川省批准为全省第二批开放寺庙。1981年起,按照省、州民委的有关文件精神,八帮寺着手藏文古籍文献整理工作。据不完全统计,现已初步整理、编写书目,上架的各类藏文古籍文献达1000余函,其中手抄典籍400余函,金汁、银汁、朱砂书写的100余函,目前藏区已失传版本文献有300余函,德格印经院《甘珠尔》开印版1套等。这些古典文献中有些只见于图书目录和文章提要,除八帮寺内珍藏外其他无处找到原文。八帮寺着手藏文古籍文献整理工作,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得到权威专家学者们的一致好评。还有大量的文献流散于民间,有待由八帮寺和相关部门搜集、整理、抢救、编目工作。
        (五)南派藏医
约自公元十五世纪开始在西藏的医学史上形成了北方派和南方派如同日月的两大学派。 这两大学派都坚持《四部医典》的总纲和理论,利用各自的智慧,予以校订,进行广泛的阐释。同时结合自己的具体特点,对独特的经验不断进行总结和整理。这些对西藏医学的理论和实践各方面都有所补充,极大地丰富了藏医药学。 
    北方派以讲,辩,著的方式结合西藏北方的地理、气候、生活方式等实际特征,对独具特点的医治方法进行经验总结,著述医书疏解,创制新药方,甚至辨别药物等,发扬了北方学派的特点。
南方学派以药物味道、工用、药效本质、释名及其作用等方面制定论述,进行讲解,介绍药物等,以讲、辩、著的形式、发扬了南方派的特点。
公元十八世纪中叶由司徒确吉炯乃(1770-1774)所创建康区第一所系统学习五明学科的佛学院。该院把“医方明”、“声明学”作为重点特色课程。由于著名医师德玛格西丹增彭措、司徒却吉迥勒担任医学教授,该院成为南派藏医教学重点基地。司徒却吉迥勒为了更广泛地学习和掌握《四部医典》为主的医药知识,先后到藏区和尼泊尔、印度、内地、云南等地考察学习医学知识,吸收各医家学派之长,为创建南派藏医典定了基础。1767年在德格昭托研制名贵藏药 “佐塔”,并写出藏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水银洗炼“佐塔”法》(德格印经院有木刻版),极大的推动了藏医药的发展。
先后在八帮寺佛学院长期求学的无数弟子中,对藏医学《四部医典》及其相关医学经典、天文历算、声明学等方面有精深造诣的有:
①十八世纪人,德玛格西丹增彭措,他撰写的《晶球晶鬘》、《实用制药程式选集普照日轮》、《医药异名释要》、《针灸学》等医学名著多次再版。②德格印经院始建者德格土司登巴泽仁,其秘书欧如贝所著《司徒却吉迥勒传》现存手抄本。③十八世纪人,著名诗学家康珠丹增却吉尼玛,所著《修辞学明镜注释》是历代《诗镜》注释中篇幅最长的著作,史称《康比诗镜广释》。④十八世纪人,温噶马恩勒,著有《医典诀窍要集》、《医典诀窍要集补遗》、《炮制珍宝药物法》等3部医著印版藏德格印经院。⑤贝译师泽翁根恰,18世纪人,著有《药物识别》等部分医学、历算等著作藏八帮寺。⑥温噶马恩勒登真赤乃饶杰,18世纪人,著有《实用配方要诀长寿珠鬘》、《诀窍心宝》医著称两书藏八帮寺印经院。⑦十九世纪人,贡珠云登嘉措,在医药方面著有《藏医临床札记》、《水银冶炼》等书木版馆藏八帮寺印经院。⑧降央钦则旺波,十九世纪人,著有《钦则医学选集》,配制 “佐塔”和名贵藏药“仁青梦觉’。⑨局米傍郎吉嘉措,十九世纪人,在医学方面著有《米傍医学选集》、《脉尿诊注释》、《四部医典注释》、《草药配方》、《身存八疾疗法》等数十部医著,其木版藏德格印经院。⑩当代著名藏医药大师措如次郎 ,他首推挖掘开发 “水银洗炼‘佐塔’法”,是司徒的《水银洗炼“佐塔”法》继承和创新者。撰写的《四部医典全注》是大师留给藏医界的经典医药名著。还有大师的声明学论著注疏《央金占多本》、《占查巴本》也是他以司徒却吉迥勒和八帮寺大堪布、声明学家朱尼泽旺(二十世纪人)二人写的声明学注释为淮绳而成书的。
        (六)法器文物
八帮寺保存有金银及名种珍宝所制各种法器,其中管乐器,如法螺、骨笛、箫、唢呐、大号、笙等;打击乐器,如大鼓、小钹、铃杵等;弦乐器,如马头琴、扬琴、四胡等。有用高级绸缎制作的柱面幡旗、宝幢、天篷(顶篷)、华盖以及跳法舞的服饰与面具。有四川汉人铜匠到该寺铸造的熬茶所用的4口大铜锅,分别可容近100、80、50和40担水,倒水舀茶均须用梯子上下,铜锅造型别致,圆口,圆腹,圆底,与宗教法器之弧形线造型一致。有钦则活佛订做的江西景德镇陶瓷十六尊罗汉等,这些罗汉高1米造型优美、形神兼备、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还有历代高僧的灵塔、丝绸刺绣品、高僧遗物、贝叶经等文物。
        三、结束语

     八帮寺文化遗产,就是八帮寺及其在上千年发展的历史上形成的丰富的文化积淀。这一丰富的积淀是藏族本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互结合的产物。从文化学研究开展而言,相对于已经逐渐获得普遍承认的藏族文化、佛教文化等文化体系,八帮寺文化应属于其子系统文化或次子系统文化。不过它既然以八帮寺这个文化质点为中心,形成诸多文化结丛的有机联系与集合,便有其独立的意义。我们当从剖析八帮寺文化在历史学、考古学、佛学、文学艺术等诸方面研究内容入手,概观八帮寺文化在中国文明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我们要按照国家、省、州各级政府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若干文件精神,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传承发展”为指导方针,以推进三个工程(普查工程、传承工程、文献工程)为重点,在全州范围内,广泛开展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在此基础上,努力做好我州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