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藏戏起源的研究综述

关于藏戏起源的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15-11-17

 

 

   摘要:到目前的藏戏研究成果中,关于藏戏历史起源的方面的探讨占据了大多数的篇数。前辈专家、学者用大量的笔墨论证关于藏戏起源的问题,甚至以学术争论式的笔调试图“还藏戏的本来面目”,并形成了不同的学术观点,这些观点对后来的藏戏研究的角度和思路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就藏戏起源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藏戏;起源研究;综述
    对于西藏农村阿吉拉姆藏戏的学术性研究虽然历史不长,然而与西藏的其他传统艺术的研究状况相比较,藏戏研究的成果显然是比较多的。藏戏研究经过其20世纪40-80年代“十分薄弱”的理论研究基础阶段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长足发展”时期,已取得了相对比较丰硕的成果。到目前为止藏戏研究关注的主要内容涉及历史起源、剧种划分、剧目分析、唱腔音乐、服饰面具、比较研究、形式美学以及对人物、机构的介绍等。

    20世纪80年代之前,“国内外只有极少一些藏戏艺术浅表面的介绍,其理论研究更是十分薄弱,许多领域还处于空白状态”①。20世纪40年代,在国内如《边政公论》《康导月刊》、《艺文杂志》3个刊物上发表过一些介绍性文章,且内容仅限于康藏地区的藏戏。50年代,在《戏剧论丛》、《戏曲音乐》、《大公报》、《文汇报》、《云南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发表过数篇介绍藏戏的文章。如:1959年5月10日《中国青年报》上的一篇“高原上的艺术之花——藏剧”,对藏戏的“传说”、“由来”、“别具风格的艺术”等有了初步的论述。另外,发表于《民族研究》1959年第9期的“评藏戏文成公主”一文,对传统八大藏戏剧目之一的《文成公主》(实际为《甲萨白萨》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评论,已经具有了研究的性质,这些为日后的藏戏研究开始打下基础。60年代,在《光明日报》(1960年6月17日“今天的‘觉木隆剧团’”)、《人民日报》(1960年8月13日“风和日暖花重开”)、《北京日报》(1961年3月3日“藏戏”)、《少数民族戏剧研究》(锦华,〈略谈藏剧〉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3年出版。)等报刊上发表了不少文章。60年代,还出版了蔡冬华,《朗萨姑娘》(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年出版。)王尧,《藏剧和藏剧故事》,(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3年出版。)等编著。加大了藏戏研究的步伐。70年代“没有一篇关于藏戏的文章”。②

   20世纪80年代之前,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的藏戏研究成果比国内更少。20年代,在法国《亚细亚学会手册》(巴黎:1921年出版)上发表了《苏吉尼玛》(藏文与译文);同年,出版了法国人巴的《西藏的三种奥义书(包括有藏戏故事)》(巴黎:1921年版);1931年,法国高等艺术研究院史学文献部女导师麦克唐纳在《民俗学》第42卷上发表“西藏的传奇故事”(藏戏故事为典型代表)。50年代,仅在香港的某刊物上发表了一篇“西藏的庆丰收戏剧”;60年代,仅在美国、英国、法国的一些刊物上发表了如:“西藏艺术”(帕尔,美国,1969年)、“再论西藏的庆丰收戏剧”(伦敦,1967年)“西藏戏剧”(法国,1961年);另外出版了如:《西藏:它的历史、宗教仪式和艺能》(岸边成雄,日本,1966年)、《顿月弟弟(藏文、图画、英译文)》(图本诺布(藏族)、埃克瓦尔(美国),印第安纳大学,1969年)。70年代,在法国、英国、荷兰等的刊物上也发表过少量的相关文章,除此之外,在如石泰安的《西藏的文明》等一些著作中也涉及到了相关的内容。
    藏戏研究的系统性工作始于20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我国民族宗教政策全面恢复贯彻,藏戏的抢救、发掘和研究工作也随之开展。尤其是,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十大文艺集成志书”开始编撰,其中《中国戏曲志·西藏卷》以及其他省区藏地相关工作的启动,“于是西藏和内地藏地的藏戏工作者对藏戏的理论研究,也就是在历史上第一次全面展开”。③本文就这一时期藏戏研究界关于藏戏起源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性的探讨。
    到目前的藏戏研究成果中,关于藏戏历史起源方面的探讨占据了大多数的篇数。前辈专家、学者用大量的笔墨论证关于藏戏起源的问题,甚至以学术争论式的笔调试图“还藏戏的本来面目”。其中,刘志群先生的〈论藏戏的起源和形成〉④七文,从三个方面探讨藏戏起源、形成、发展的历程,即:哑剧性的跳神舞“羌姆”和藏戏的起源;各种民间艺术的兴起和汤东杰布时代藏戏的初步形成;五世达赖时形成完整的独立戏剧艺术形式并普遍流行。刘先生这种论述是基于伶锦华先生于1963年发表于《少数民族戏剧研穷》的那篇〈略谈藏剧〉⑤一文的补充和完善。而洛桑多吉先生的〈谈西藏藏戏艺术〉⑥一文以“藏戏与宗教跳神之间的区别”作为基线,从“来源”、“表演艺术”、“调子”、“乐器的种类及其奏出的节奏”等的不同来否定了藏戏起源与宗教跳神“羌姆”之间的关系。1986年,边多先生在〈还藏戏的本来面目——试论藏戏的起源、发展及其艺术特色〉⑦一文中不仅对伶锦华先生和刘志群先生提出的藏戏起源、形成、发展的“三阶段”的说法提出挑战,同时对王尧先生提出的藏戏“偏重于舞蹈的哑剧”⑧的说法、何乾三先生提出的“藏戏是歌、舞、剧的一种表演艺术形式”⑨以及藏戏是“……从说唱形式演变成为歌舞化的藏剧”⑩的话说都“均持否定态度”。⑾他认为“藏戏的雏形——产生于公元八世纪的白面具藏戏,而不是‘起源于十四、十五世纪’”,“根据史载,白面具藏戏是古代藏人在模仿狩猎时的原始劳动歌舞的基础上,编织一些寻猎等民间故事而形成的,起源很古老的藏族古代舞蹈,总是和歌舞相伴的”⑿。气边多先生的观点概括起来讲,就是坚决否定藏戏与宗教之间的关系,认为藏戏起源、形成于民间,完全属于“下里巴人”的艺术。边多先生对于藏戏起源于公元八世纪的主要历史根据是“桑耶寺康松桑康林神殿的壁画中,清晰而生动地描绘有演出白面具藏戏场面,⒀的壁画。边多先生在这篇文章中指出“五年前,笔者拜访山南地区政协委员、桑耶寺寺管会负责人之一森格夏先生时,他着重指出,桑耶寺佛殿的壁画,除文革中破坏的之外,现存的都是基本保持原貌。特别是这幅壁画是桑耶寺兴建时就有的。千百年来,佛殿如若要维修时,按寺院传统的严格规定,先将这幅壁画临摹下来,等维修时在复制还原,决不准改动,就是为了保存原貌。”⒁对此格曲先生根据桑耶寺正殿和康松桑康林殿的现存壁画、壁画目录、史书文献记载以及现代文物考证、人物采访等各方面材料,论证“康松桑康林绘有白面具藏戏表演场面的庆典壁画不是绘制于1200多年前藏王赤松德赞兴建桑耶寺时,而是绘制于近200年内;壁画内容也并非桑耶寺落成开光典礼时的盛大的欢庆活动,而是近代桑耶寺维修重建竣工后的开光庆祝活动;这种内容的壁画只有一副,位于康松桑康林殿内。⒂”关于这幅壁画的年代问题,雪康·索朗塔杰先生指出“在每一次维修寺庙时,都要在壁画中增加很多关于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人物等的内容。所以,不能说凡是寺内的壁画都是古代的画,也不能说一副古代的画都没有。当时,在桑耶寺主殿中层东南部的墙上留有一些扎西雪巴穿着法衣一肩帧和未穿肩帧的零星画面,这些画面中有扎西雪巴单人表演的,也有三、四个人表演的。但是这些画不像是很早期的作品。”⒃刘志群先生在〈论探我国藏戏艺术的起源萌芽期〉⒄一文中根据我国著名戏剧理论家曲六乙所说的“一般戏曲剧种发展史可分孕育期、形成期和发展期,不要把这几个时期混淆而引起不必要没有实质意义的争论”,把藏戏历史氛围“酝酿发祥期”、“起源萌芽期”、“形成成熟期”和“发展兴盛期”四个阶段,并认为西藏“吉拉姆藏戏”的起源萌芽期为吐蕃王国初期至公元十三、四世纪,“其具体戏剧艺术形式和基本因素,则起源萌芽于三个方面,即藏族社会早期比较发达的口传文学、歌舞百艺,和民间说唱艺术,以及宗教祭祀仪式艺术”。⒅刘先生以此文来回应边多先生的文章。1991年,边多先生在“亚洲传统戏剧研讨会”上提交论文《论藏戏艺术与藏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历史渊源关系》,从藏戏和西藏各民间文化艺术之间的关系的角度来探讨藏戏的起源与形成。文章认为“它(指藏戏)的文学基础是在古老的民间说唱‘仲鲁’和‘古尔鲁’的语言基础上发展来的;其标志性人物从古代民间歌舞‘阿卓’的标志性人物演变来的;其表演形式是从抗灾歌舞‘吉达’和喜庆歌舞‘谐青’发展来的;其表演程式是从古老的民间歌舞‘仲孜’和‘阿卓’的表演程式繁衍产生的。结论是藏族戏曲系西藏民间文化艺术的重要品种。它的这一特征与其他民族的戏曲特征不大相同,正因为如此才使藏民族戏曲独树一帜,在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戏曲艺术宝库中才成为艺术珍品。”⒆除此之外,姚宝煊和谢真元的文章〈藏戏起源及其时空艺术特征新论〉⒇中,认为“藏戏绝非源于跳神,就想中原戏曲只吸收了傩舞、傩戏的的素养、材料、然而并非源于它一样。藏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历程中,无疑吸取了跳神这种宗教寺庙舞蹈中不少的养份,但跳神却从未成为藏戏的直接源头。藏戏只有也只可能孕育在处于成熟期的藏族丰富而灿烂的民间艺术中,它的直接源头是藏族民间说唱艺术,配以民间音乐、歌舞、绘画(化妆)等。戏祖唐东甲波顺应这文化史的潮流,担任了藏戏问世的接生婆,从而诞生了藏戏这综合性的立体艺术。”觉嘎先生的著作《西藏传统音乐的结构形态研究》(21)一书中,关于藏戏的起源和形成也追溯到了“许多具有悠久历史并流传至今的宗教和民间艺术形式中”,认为其中留存着与阿吉拉姆密切关联的各种艺术元素,觉嘎先生将这些元素归为三类:即“歌舞艺术”;“说唱艺术”和“宗教艺术”除了以上的文章和著作之外,也有很多文章和著作的内容都涉及到了藏戏历史起源的问题,然而,基本上都基于以上的几种观点展开的,因此笔者认为不必再次赘述。
 综上所述,自上世纪20年代开始到现在藏戏研究大概经历了三个重要时代:1、藏戏研究的发掘阶段(1920年代至1970年代);2、藏戏研究的发展阶段(1980年代至1990年代);3、藏戏研究的深入阶段(1990年代至今)。每个阶段的专家、学者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将藏戏艺术的研究从无到有,从发展到深入,取得相当丰硕的研究成果。我们对这些研究成果,不仅要细细研读,同时也要认真审视和反思。只有这样,藏戏研究的才能进一步全面和深入。由于受到当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角度的限制,关于藏戏渊源的研究上,部分专家、学者坚决反对藏戏与宗教、仪式等之间渊源关系,认定藏戏就是民间的或“下里巴人”的艺术,与属于“上层建筑”的宗教没有丝毫的关联。这一派的研究者最终将藏戏的渊源归于多个民间艺术。然而,他们归咎的这些民间艺术本身具有或多或少的宗教仪式的性质,对此,基本没有关注和探讨,实属可惜。另一派,将藏戏的源头直接对接到八世纪桑耶寺建成时莲花生大师所创的羌姆(即跳神)艺术,认为藏戏就是羌姆的变体,由此认为藏戏是佛教戏剧,忽视了其民间艺术的特性。因此,在藏戏渊源的研究上,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尤其是以白面具为特色的各民间艺术及其仪式性的研究对探究藏戏艺术的渊源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注释:
    ①刘志群:《藏戏研究的长足进展和有待深入、开拓的理论命题》,《西藏艺术研究》,2003年4期。
    ②刘志群:《藏戏研究的长足进展和有待深入、开拓的理论命题》,《西藏艺术研究》,2003年4
    期。
    ③刘志群:《藏戏研究的长足进展和有待深入、开拓的理论命题》,《西藏艺术研究》,2003年4
    期。
    ④刘志群:《论藏戏的起源和形成》,《上海戏剧学院学院学报》,1981年3期。
    ⑤佟锦华:《略谈藏剧》,《少数民族戏剧研究》,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3年出版。
    ⑥洛桑多吉著、次多译:《谈西藏藏戏艺术》,《西藏研究》,1984年1期。
    ⑦边多:《还藏戏的本来面目——试论藏戏的起源、发展及其艺术特色》,《西藏研究》,1986年4期。
    ⑧王尧:《藏剧和藏剧故事》,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3年出版。
    ⑨何乾三:《藏戏》,《中国少数民族戏曲》。
    ⑩《西藏自治区首届业余藏戏会演专辑》(藏汉文两个单行本),拉萨:西藏自治区群众艺术馆,1980年8月版。
    ⑾边多:《还藏戏的本来面目——试论藏戏的起源、发展及其艺术特色》,《西藏研究》,1986年4期。
    ⑿边多:《还藏戏的本来面目——试论藏戏的起源、发展及其艺术特色》,《西藏研究》,1986年4期。
    ⒀边多:《还藏戏的本来面目——试论藏戏的起源、发展及其艺术特色》,《西藏研究》(汉文),1986年4期。
    ⒁边多:《还藏戏的本来面目——试论藏戏的起源、发展及其艺术特色》,《西藏研究》(汉文),1986年4期。
    ⒂格曲:《桑邓寺康松桑康林白面具藏戏壁画绘制年代与内容考辫》,《西藏艺术研究》(汉文),203年4期。
    ⒃雪康·索南塔杰:《西藏各藏戏流派的艺术特征与琼结扎西雪巴白面具藏戏的起源》,《西藏艺术研究》(汉文),2003年4期。
    ⒄刘志群:《论探我国藏戏艺术的起源萌芽期》,《艺研动态》3期,1987年1月。
    ⒅刘志群:《论探我国藏戏艺术的起源萌芽期》,《艺研动态》3期,1987年1月。
    ⒆边多:“亚洲传统戏剧研讨会”上提交论文《论藏戏艺术与藏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历史渊源关系》,1991年。
    ⒇姚宝煊、谢真元:《藏戏起源及其时空艺术特征新论》,《西藏研究》,1989年1期。
    (21)觉嘎:《西藏传统音乐的结构形态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年。
    [作者桑吉东智系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09级民族学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