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藏语声调探源

汉藏语声调探源

发布时间:2015-12-04

  汉藏系各语言的声调不是元生的,而是后起的,这一点学术界已很少异议。对于声调起源的探讨和构拟,以往主要根据古今语料的比较和亲属语言之间的对应。

  近来我观察了汉语和苗语的并列结构,发现其成分的排列有比较严格的要求,而且表现在声调上。这也许是声调产生前某种语音信息的转换。所以我们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加上这些材料,对声调的起源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汉语的并列结构
  语言成分是按先后排列的。汉语的语序非常固定,各成分的先后顺序由各种组合关系决定。如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宾语在谓语之后,补语在谓语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在前,中心语在后等等。但是还有一种并列结构,其中的各个成分在语法上起同样的作用,没有主次之分,那么说话人根据什么条件来确定其先后顺序呢?先看语料。下面列出的都是单音节组成的并列结构,而且只取两个成分的,3个以上的不讨论。语料按调类分别排列。调类按中古音韵,不按现代普通话,平、上、去、入都不分阴阳。
  (一)前字平声,后字平声
  爹娘 爷娘 车船 鱼虾 夫妻 须眉 输赢 盈亏 豺狼 犁锄 雌雄
  公私 东西 师徒 诗词 龟蛇 忠奸 刀枪 高低 牛羊 金银 阴阳
  阴晴 山川
  (二)前字平声,后字上声
  多少 锣鼓 骡马 牙齿 车马 瓜果 芦苇 姑嫂 猪狗 书简 珠宝
  牌匾 鸡犬 迟早 男女 桃李 高矮 糕饼 牛马 甘苦 咸淡 增减
  山水 先后
  (三)前字平声,后字去声
  波浪 锅灶 茶饭 图画 奴婢 炉灶 迎送 粗细 书信 来去 灾难
  肥瘦 宏细 鞋帽 衣帽 衣裤 枪炮 容貌 禽兽 难易 冬夏 针线
  天地 田地
  (四)前字平声,后字入声 
  歌曲 婆媳 沙石 强弱 鱼肉 虚实 鸦雀 鞋袜 鸡鸭 枝叶 优劣
  冰雪 朝夕 潮汐 谋略 南北 分合 妻妾 干湿 生熟 呼吸 年月
  钢铁 宽窄
  (五)前字上声,后字上声
  彼此 嘴脸 水火 水土 早晚 表里 首尾 冷暖 远近 上下(名)
  母女 父子
  (六)前字上声,后字去声
  左右 姊妹 姐妹 土地 虎豹 府第 买卖 弟妹 好坏 屎尿 里外
  喜怒 老幼 恼怒 老少 鸟兽 旱涝 闪电 碗筷 软硬 反正 隐现
  老嫩 起降
  (七)前字上声,后字入声
  祸福 苦乐 斧钺 主仆 雨雪 被褥 纸笔 死活 始末 耳目 稻麦
  皂白 口舌 酒肉 手足 善恶 冷热 起讫 本末 损益 厚薄 手脚
  沼泽 主客
  (八)前字去声,后字去声
  内外 快慢 利害 贵贱 富贵 昼夜 饭菜 进退 上下(动) 向背
  胖瘦 胜败
  (九)前字去声,后字入声
  布帛 计策 树木 记忆 卷帖 问答 教学 盗贼 站立 断绝
  (十)前字入声,后字入声
  习俗 吃喝 日月 血肉 得失 出没 骨肉 黑白 曲直 玉帛 杀戮
  玉石
  上面这10类并列结构都是举例性质,每一类还可以找出许多。这些在口语和散文里一般不能换位,只在押韵或对仗时有的偶然可以颠倒使用。
  前字和后字如果将平、上、去、入任意搭配,可得16种格式,然而大量出现的只有上列这10种,而上平、去上、去平、入去、入上、入平很少见,换言之,在并列结构里,上、去、入3个调的字一般不排在平声字之前,去、入两个调的字一般不排在上声字之前,入声字一般不排在去声字之前。所以选择并列结构的前字时,平声字优先,其次上声,再次去声,最后入声。可见汉语平、上、去、入的顺序是有客观依据的。

  有少数并列结构的排列与上述顺序不同,但是往往可以从语义方面获得解释。例如“始终”(上平),应该先有始,后有终。“汉唐”(去平),因为汉朝在前,唐朝在后。“圣贤”(去平),圣人的地位高于贤人,应该在前。“大小”(去上),大的事物被先感知,小的事物后感知。“祖孙”(上平),祖是长辈,所以在前,孙是晚辈,所以在后。“血汗”(入去),血比汗宝贵,所以血在前,汗在后。这样的逆序结构数目很少。

 二、苗语的并列结构
  苗语以黔东方言为例,语料摘自《苗汉词典》,[(1)a]分AB、AABB、aAaB、AaBb4类,其中有的是语素与语素的组合,有的是词与词的组合,有的是词重叠后的组合,有的是四音节成语,中间都不含虚词,各成分都整齐对称。下面分组举例。
 (一)AB式
  kab(犁)kak(耙)            农具
  bangb(帮)bud(补)           帮补
  hnaib(日)hniut(岁)          岁月
  gheib(鸡)ghol(鹅)           家禽
  gheb(工)gid(事)            事情
  vob(菜)gad(饭)            粮食
  gheib(鸡)gas(鸭)           家禽
  eb(水)nongs(雨)            雨水
  hxub(亲)khat(客)           亲戚
  hsab(白)lial(白)           空白
  hxangb(香)dud(纸)           香烛
  diux(门)zaid(房)           住房
  hsangb(千)bat(百)           一般
  hnaib(日)hmangt(夜)          日子
  fangb(方)vangl(寨)          群众
  lob(脚)bil(手)            手脚
  hxib(心)hxut(心)           心灵
  lix(田)ongd(塘)            田地
  ngix(肉)ghof(肉)           肉(儿语)
  vangx(岭)bil(山)           山岭
  ongt(坛子)xongs(坛子)         坛坛罐罐
  hongf(红)haif(黑)           无论如何
  nix(银)gad  饭)            钱粮
  vangl(岭)diongl(谷)          山神
  das(死)ves(活)            无论如何
  zax(耙)hsod(锄)            农具
 (二)AABB式
  ceib(催)ceib(催)cub(挑)cub(挑)      挑拨唆使
  dlub(黑)dlub(黑)dlaib(白)dlaib(白)    五颜六色
  hmub(苗)hmub(苗)diel(汉)diel(汉)     各族人民
  caib(喷)caib(喷)ngol(咳)ngol(咳)     又咳又呛
  fangb(方)fangb(方)vangl(寨)vangl(寨)   各个地方
  hnaib(日)hnaib(日)hmangt(夜)hmangt(夜)  白天黑夜
  hab(鞋)hab(鞋)tot(袜)tot(袜)       穿鞋着袜
  ghaib(主)ghaib(主)khat(客)khat(客)    主客缤纷
  eb(水)eb(水)nongs(雨)nongs(雨)      雨水淋漓
  bangb(崩)bangb(崩)los(落)los(落)     崩崩垮垮
  hsangb(千)hsang(千)wangs(万)wangs(万)   成千上万
  hob(雷)hob(雷)nongs(雨)nongs(雨)     雷雨交加
  bob(满)bob(满)leif(溢)leif(溢)      满满堂堂
  genx(哭)genx(哭)niangd(啼)niangd(啼)   哭哭啼啼
  ngix(肉)ngix(肉)jud(酒)jud(酒)      酒肉丰盛
  gux(外)gux(外)zaid(家)zaid(家)      里里外外
  gax(拖)gax(拖)tiet(牵)tiet(牵)      拉拉扯扯
  fangx(黄)fangx(黄)hxangt(赤)hxangt(赤)  花花绿绿
  deix(直)deix(直)dios(对)di os(对)     完全正确
  genx(哭)genx(哭)diek(笑)diek(笑)     哭哭笑笑
  dad(长)dad(长)laid(短)laid(短)      长长短短
  mongl(去)mongl(去)lol(来)lol(来)     来来去去 
  liel(贫)liel(贫)hxat(穷)hxat(穷)     贫穷困苦
  nangl(下)nangl(下)jes(上)jes(上)     东跑西颠
  das(死)das(死)ves(活)ves(活)       软弱无力
  dlas(富)dlas(富)xan(生)xan(生)     人财两旺
 (三)aAaB式
  qangt(震)dab(地)qangt(震)waix(天)     惊天动地
  bal(坏)diub(脊)bal(坏)jid(身)       损坏身体
  ud(衣)hlieb(大)ud(衣)dad(长)       长袍马褂
  lal(流)hvib(心)lal(流)hnid(心)      粗心大意 
  hsab(粗)hveb(话)hsab(粗)hseid(话)     粗言陋语
  jul(完)hniub(种)jul(完)xongd(种)     断子绝孙
  wix(歪)ghangb(臀)wix(歪)ghad(肠)     歪歪扭扭 
  heik(捞)gangb(虫)heik(捞)nail(鱼)     捕鱼捉虾
  lix(田)eb(水)lix(田)dul(火)        上等良田
  khangd(处)hvib(高)khangd(处)gal(矮)    三长两短
  vongx(龙)eb(水)vongx(龙)bil(山)      风水龙脉
  xit(相)dib(打)xit(相)liul(擂)       打打闹闹
  ngax dab(野猪)ngax dot(牙獐)          各种野兽
  dlob(四)gib(角)dlob(四)ghot(角)      四方四角
  wangx(王)dliangb(鬼)wangx(王)zangs(瘟)  牛鬼蛇神
  hniut(岁)leib(猴)hniut(岁)fangs(猿)    猴年马月
  xit(相)hangb(行)xit(相)des(跟)      互相来往
  jit(上)liangx(粮)jit(上)hfub(夫)     上粮服役
  mail(买)diangx(油)mail(买)xid(盐)     买油买盐
  ves(力)vongx(龙)ves(力)xed(虎)      力如龙虎
  ves(力)ninx(水牛)ves(力)liod(黄牛)    力大如牛
  jangx(成)diux(门)jangx(成)zaid(家)    成家立业
  jid dax(兄弟)jid ad(姊妹)           兄弟姊妹
  maix(有)nongx(吃)maix(有)nangl(穿)    有吃有穿
  diot(唱)jax(嘉)diot(唱)lil(理)      说理论道
  zuk(跳)gix(笙)zuk(跳)niel(鼓)       跳笙跳鼓
  mais(目)dangx(沉)mais(目)niel(浑)     睡眼朦胧
  eb(水)fangx(黄)eb(水)niel(浑)       河水浑浊
  gad(饭)jux(荞)gad(饭)mangl(麦)      五谷杂粮
  hvad(赶)xangx(场)hvad(赶)genl(集)     赶场赶集
  sangs(辈)bad(父)sangs(辈)ghet(公)     祖祖辈辈
  jel(受)seil(冷)jel(受)naf(辣)       挨冷受冻
 (四)AaBb式
  hveb(话)gangb(虫)hseid(语)nex(鸟)     虫声鸟语
  jub maix(高梁)gad ghol(小米)          五谷杂粮
  niangb(坐)lol(老)hxud(站)ghot(故)     健康长寿
  lob(脚)hsab(白)bil(手)lal(光)       赤手空拳
  lob(脚)hsab(白)bil(手)dliangt光)     赤手空拳
  hsangb(千)vongb(行)bat(百)gid(路)     千头万绪
  said(挨)jil(枝)vit(近)dius(蔸)      血亲近族
  hlieb(大)jil(枝)not(多)dius(蔸)      枝繁叶茂
  hfenb(分)bad(父)dus(裂)ghet(公)      分家拆户
  yangb(淹)nangl(下)das(死)det(树)     洪水泛滥
  yangb(淹)nangl(下)zek(暗)jes(上)     洪水滔天
  bangb(崩)bil(山)los(落)zat(岩)      山崩地陷
  niox(缺)hvib(心)dal(失)hnid(心)      灰心失意
  jex(九)bil(山)xongs(七)dlongs(坳)     九岭七坳
  nenx(思)tongb(通)nos(想)sos(到)      老谋深算
  naix(耳)dlongx(聋)mais(目)dliul dliul(瞎) 又聋又瞎
  niox(缺)fangb(方)dal(失)qut(处)      流离失所
  laix(位)vut(好)dail(个)yangf(坏)     有好有坏
  xix(损)hneib(日)jul(完)hmangt(夜)     蹉跎岁月
  vangx(岭)hvib(高)bil(山)vas(尖)      崇山峻岭
  laix(位)hlieb(大)dail(个)yut(小)     老老少少
  lix(田)xens(瘠)dab(地)sot(瘦)       田瘠地薄
  苗语跟汉语一样,字的意义在排列并列成分的先后时也起作用,因为不同字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有差异,语言的使用者根据自己对这些差异的认识可以排出先后。苗语排先后有长幼、大小、上下、男女等标准。
  1.长辈在先,晚辈在后。例如:
  baid(父)daib(子)父子 wuk(婆)niangb(媳)婆媳
  niox(缺)wid(妻)dal(失)daib(子) 妻离子散
  2.辈份相同,年长的在先,年幼的在后。例如:
  be d(兄)ut(弟)兄弟 bed(兄)yil(弟)连襟
  ad(姊)dod(姑)姊妹 niangb(嫂)dod(姑)姑嫂
  3.在上的事物在先,在下的事物在后。例如:
  waix(天)dab(地)上下 hfud(头)ghangb(臀)事理
  niangk(点)hfud(头)niangk(点)naix(耳) 摇头晃脑
  4.辈份相同,女性在先,男性在后。例如:
  wuk(婆)ghet(公)公婆 wid(妻)yus(夫)夫妻
  ad(姊)ad(姊)dial(哥)dial(哥) 男男女女
  这后一类是苗语的一大特点。把女性排在前面,男性排在后面,反映这些词语产生的时代是女尊男卑,而不是男尊女卑。相比起来,汉语是男性排在前面,女性排在后面,而男尊女卑正好是汉族社会长期以来的一种性别偏见。
  苗语按语义排列并列成分先后的虽然有一些,但是为数有限。大量并列成分不是根据语义而是根据语音排列先后顺序的。也跟汉语一样,在语音中,声母、韵母都不起作用,声调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为了显示声调出现的情况,这里把上面4个类型前字和后字搭配数按调类分别统计列成表一(表一见42页,表中平声为b、x,上声为d、l,去声为t、s,入声为k、f)。
  从表一可以看出:
  第一,在126个并列结构里,前字的声调,平声最多,其次上声,再次去声,入声最少。后字的声调,上声最多,其次去声,再次入声,平声最少。如果把上声、去声和入声合称为仄声,那么,苗语并列结构的前字为平声字时,后字一般是仄声字,所以苗语的并列结构大多数是平仄组合。当前字为仄声字时,后字全是仄声字,所以苗语里没有仄平并列组合(按意义排列的除外)。  
  第二,当前字为上声时,后字有上、去、入3声;当前字为去声时,后字有去、入2声;当前字为入声时,后字只有入声。换句话说,在并列结构里,上声字不能在平声字之前,去声字不能在上声字和平声字之前,入声字不能在去声字、上声字和平声字之前。因此并列结构声调的顺序可以表示为:平-平/上/去/入;上-上/去/入;去-去/入;入-入。表一 前字后字声调搭配表 
BR>  上面提到,有些并列成分是按意义排列的,但是有些并列成分应按而并未按意义,却是按声调排列的。例如:sangs(辈)bad(父)sangs(辈)ghet(公)“祖祖辈辈,并不是长辈在前,晚辈在后,而是上声字在前,去声字在后。又如:jid dax(兄弟)jid ad(姊妹)“兄弟姊妹”,并不是女性在前,男性在后,而是平声字在前,上声字在后。再如:jex(九)diel(种)juf(十)jens(件)“各种各样”,并不是大数在前,小数在后,而是平声字在前,去声字在后。可见排列并列成分时,如果语义与声调有矛盾,可以舍意义而取声调,因此声调是主要标准。
  也有上声或去声在前,平声在后的结构。例如:gik(咬)hmid(牙)gik(咬)naix(耳)“咬牙切齿”,niangb(住)hvent(爽)bit(睡)dangx(着)“起居如常”,但是为数极少,不会推翻一般结论。
  苗语并列成分的排列顺序与汉语完全一致,这决不是偶合,应有共同的基础。
 三、原始声调构拟
  早在南北朝时代,汉语的声调已被沈约、周yóng@①等人识别,并且以平、上、去、入四字命名。但是为什么按这样的顺序排列,似乎还没有人阐明过。
  苗瑶语是声调系统特别发达的语言。首先研究苗瑶语声调的是张琨,他以A、B、C、D表示古调类,A相当于汉语的平声,B是上声,C是去声,D是入声。后来的研究者以1、2、3、4、5、6、7、8表示现代的调类,1、2两调属平声,3、4属上声,5、6属去声,7、8属入声。苗文则以b、x、d、l、t、s、k、f放在音节的末尾,代表1、2、3、4、5、6、7、8。[(1)b]苗瑶语声调的顺序是根据与汉语的对应关系定的,也没有谁阐述过为什么要这样排列。
  汉语、苗语的并列成分为什么按平、上、去、入的顺序搭配呢?这与语调有关,也与字调的性质(高低升降)有关。在语流中,前字没有停顿,或者停顿较短;后字有停顿,或者停顿较长。并列成分之间既然没有组合关系的限制,就有了选择的自由。人们说话,自然会选一个比较适合停顿的声调做后字,比较宜于延长的声调做前字,让二者协调配合,否则就会佶屈聱牙。无论汉语或苗语,从声调产生到现在,都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其调值、调型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求出四声之间的距离,以及他们各自的性质。
R>  汉语平、上、去、入之间的远近,周祖谟根据上古韵文押韵的情况,认为“平与入相远,去与入最近。[(1)c]谢纪锋从《说文》读若字中不同声调互读情况得出:“四种声调中,每两两相邻的两种声调比较接近,相隔越远,距离越大。”[(2)c]他们的结论跟苗语并列成分声调顺序反映的远近关系是完全一致的。
  关于上古汉语的调值、调型,一些学者根据声调的名称,中国和日本和尚的解释,[(3)c]以及一些现代方言的调值,提出了构拟。例如:
        平声     上声   去声     入声
  丁邦新  平调(较低)  高升调  中降     促调[(4)c]
  尉迟治平 低平      高平   全升     低促[(5)c]
  郑再发  平       升(短) 降      降(促)[(6)c]
  平山久雄 中平      高升   低降     低(促)[(7)c]
  声调作为辨义成分,要求彼此有明显的差别。在有4个调的语言里,往往有平、升、降3种调型,所以我认为,除了入声这个短促调外,平、上、去3调拟为平、升、降3型是最合理的方案。
  苗语的古声调缺乏历史记载,所以我们只好从现代方言的声调中去寻找古声调的遗迹。《汉藏语概论》一书收录了103个点的苗瑶语调值,[(8)c]下面把这些调的调型归纳为表二。
  表二数字表明,平声中平调最多,没有凸调和凹调。入声中降调最多。上声中凸调比其他各调都多。去声没有明显的特点。所以本文把古苗瑶语的平声构拟为平调,入声构拟为促降调,上声构拟为升调,去声构拟为降调。去声构拟为降调虽然没有数字可资证明,但是在历时演变过程中,有一部分入声字变成了去声,[(9)c]可见去声跟入声最接近。入声既然是一个明显的降调,那么去声也可构拟为降调。
  把古汉语和古苗瑶语的四声构拟为平、升、降、促4种调型能比较合理地解释并列结构中平、上、去、入鱼贯配列的要求,因为两调相比,降调比促调宜于衔接,升调比降调宜于衔接,平调又比升调宜于衔接,所以降调可在促调前,升调可在降调、促调前,平调可在升调、降调、促调前,而不能相反。表二 103处苗瑶语声调调型表。
那么,平、升、降、促是怎样形成的呢?这就牵涉到声调的起源问题了。

 四、四声的来源
  从共时和历时的比较来看,汉藏系语言的声调不是元生的,而是在音节简化的过程中由其他成分转化而来的。从什么转化来的呢?袁家骅认为来自松紧元音的差异,[①d]王力认为来自长短元音的差异,[②d]西田龙雄认为来自不同的辅音韵尾,[③d]罗美珍认为来自长短元音和辅音韵尾,[④d]瞿霭堂认为来自声母清浊的差异,[⑤d]笔者采辅音韵尾说,因为:1.清浊声母的差异首先演变出高低两调,在藏语等藏缅语里是明显的,但是汉语、苗瑶语和侗台语不是这样。在这些语言里,浊声母清化之前,平、上、去、入已经产生,清浊只是四声各分阴阳的条件,所以它是流,而不是源。2.紧元音也不是元生的,而是从辅音韵尾等转化而来的。[⑥d]3.古代汉语、侗台语和苗瑶语的元音是分长短的,[⑦d]但是长短元音产生声调说不能解释为什么声调产生之后,甚至平、上、去、入各分阴阳之后,各个调的字仍有长短元音的对立。
  既然声调是从辅音韵尾演变而来的,那么是从哪些辅音韵尾怎样演变而成的呢?让我们循着平、上、去、入的顺序反向探索。
  首先看入声。这个调的字,在苗语里一般都没有辅音韵尾,但是在勉语里有-p、-t、-k或尾,[⑧d]在炯奈话里有尾,[⑨d]汉语、侗台语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推断:入声是从塞音韵尾转化而来的。
  其次看去声。我们已经知道,这个调的一小部分字是从入声变来的,[①e]但是大部分字的韵尾,无论在苗语里,还是在勉语里,都跟平声字和上声字没有分别,也与入声没有对应关系,不能断定它们来自入声,也无法进行内部构拟。因此我们把目光移向汉藏比较研究。关于去声,奥德里古尔、蒲立本、梅祖麟、[②e]周法高[③e]等都认为来自-s尾。例如:
    汉语     中古音     藏文
    世     书祭开三去蟹   rabs  世
    雾     明遇合三去遇   rmugs-pa 浓雾
    昼     知宥开三去流   gdugs  正午
    汉语     中古音     藏文
    盖      见泰开一去蟹  gebs   
织品
    二      日至开三去止  gnis   二
  李方桂用-h表示上古汉语的去声。[④e]王敬骝、陈相木比较了傣语、缅语、佤语等语言以后,认为去声是由韵尾-h及其等价音演变来的。[⑤e]所以我认为去声是由清擦音转化而成的。
  再看上声。本尼迪克特在《汉藏语言概论》[⑥e]一书里构拟的汉藏同源字中,上声字有:
  *pwar 火 *m-kal 肾 *byar 辫 *bul 本
  *mur 吻 *zril 蚓  *dzar 姊 *tal 矢
  这些字都带-r尾或-l尾。创于七世纪的藏文里有-、-l、-r3个辅音韵尾,带这些韵尾的字,在现代拉萨口语里,其声调与带-s尾的不同。[⑦e]比较:
  藏文带、-l、-r的字拉萨口语是升调或平调,而带-s尾的字则是降调。带-s尾的字既然是去声,那么带、-l、-r诸尾的字应是另外的声调。欧德里古尔、蒲立本、梅祖麟、王敬骝、陈相木等比较了藏缅语、侗台语和孟高棉语以后认为,上声是尾失落以后演变而成的。联系藏文,笔者认为上声是从浊流音演变而来的。
  最后我们看平声。上古汉语的平声字,高本汉、李方桂、董同hé@②等构拟了-b、-d、-g等浊塞音韵尾,王力则没有。我取王说,不仅上古汉语的平声字没有-b、-d、-g,其他亲属语言的平声字也没有。因为不除阻的清塞音和浊塞音的区别是很小的,很难想象,在一个语言里会同时存在这两种韵尾,而除《诗经》里有平入相押外,在其他现代语言里也找不到残存迹象。不过平声字有鼻音韵尾,因为鼻音的乐音性很强,其气流通过鼻腔时在那里并无阻碍,实际是通音。所以平声是从无阻通音演变而成的。当然鼻音也可以出现在上声和去声字里,换句话说,上声可以有鼻音加流音的韵尾,去声可以有鼻音加擦音的韵尾。
  声调主要是音节的音高及其升降的差别。当语言的音节存在多种辅音韵尾时,其音高也会有差别,不过那种差别是音色的共生现象,还不构成音位。只有辅音韵尾消失,音高成为区别意义的唯一特征时,声调才真正产生。
  气流通过口腔的辅音,从受阻情况和气流大小看,有强弱之分,其中塞音最强,清擦音次之,浊流音最弱。元音无阻,鼻音非常接近元音。所以根据受阻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排列应该是:元音尾和鼻音尾在前,其次浊流音尾,再次清擦音尾最后塞音尾。韵尾消失转化为声调以后,就成了平声在前,其次上声,再次去声,最后入声。汉语、苗语并列成分的排列就反映了这种顺序,连那些后来产生的并列结构也一直沿袭着古代的顺序。
  当音节以元音或浊鼻音收尾时,声调振动的频率和气流都先后不变,所以产生平调。当音节以浊流音收尾时,除了声带继续振动外,还要加强克服气流阻碍的气流,所以产生升调。当音节以清擦音收尾时,气流虽然继续,但声带停止振动,所以产生降调。当音节以塞音收尾而且不除阻时,声带和气流都嘎然而止,所以产生促调。于是通、流、擦、塞四类韵尾转化为平、升、降、促四类声调。
  许多语言的材料表明,入声是最后失去塞尾而形成独立的声调的。那么平、上、去三声是否是在同一个时期一分为三呢?也不是。人类发音有两个基本的要求:1.省力;2.保持差别。辅音韵尾的消失是在省力的要求下发生的。当辅音韵尾有强弱的差别时,最易失去的当然是最弱的辅音韵尾-流音,于是原来的通、流差别首先消失了。但是为了区别意义,不得不将原有的音高差异上升为区别性特征,于是平、上的对立首先形成了。后来较强的擦音尾也消失了,代之以去声,只有最强的塞音尾坚守阵地。最后塞尾也没有保住,于是平、上、去、入的格局完成。
  韵尾的消失,除了流、擦、塞有先后之别外,每一类的不同成员也不同步,而且有合并和过渡阶段,塞音尾的过渡阶段是,擦音尾的过渡阶段是-h,流音尾的过渡阶段是紧喉,许多人构拟为,我认为构拟为比较好。这样,声门的、-h、3种辅音就成了上、去、入三声的基础。
  因为以元音和鼻音收尾的音节多,以流音、擦松、塞音收尾的音节少,所以许多汉藏系现代语言里,平声字最多,上、去、入三声字都比较少。苗语并列结构中以平声字为前字的占一大半,这种现代的平仄对立,既反映了古代韵尾无阻有阻的对立,也反映了各类音节的不平衡分布。
  下注:
  (1)a张永祥编《苗汉词典》(黔东方言),贵州民族出版社,1990。译文笔者有所补充改动。
  (1)b黔东苗文b的调值是33,x是55,d是35,l是11,t是44,s是13,k是53,f是31。
  (1)c周祖谟《古音有无上去二声辨》,载《问学集》上册,中华书局,1966。
  (2)c谢纪锋《从<说文>读若看古音四声》,载《罗常培纪念文集》,商务印书馆,1984。
  (3)c(唐)处忠《元和韵谱》:“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明)真空《玉钥匙歌》:“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4)c丁邦新《平仄新考》,史语所集刊47本1分,1975。
  (5)c尉迟治平《日本悉昙家所传古汉语调值》,《语言研究》1986年第2期。
  (6)c郑再发《闽南话古声调的音韵特征》,《语言研究》1983第2期。
  (7)c平山久雄《汉语声调发源窥探》,《语言研究》1991第1期。
  (8)c马学良主编《汉藏语概论》(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第691-695页。
  (9)c陈其光《苗瑶语入声的发展》,《民族语文》1979年第1期。
  ①d袁家骅《汉藏语声调的起源和演变》,《语文研究》1981年第2期。
  ②d王力《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③d西田龙雄《声调的形成与语言的变化》,《民族语文研究情报资料集》第三集,1984。
  ④d罗美珍《对汉语和侗台语声调起源的一种设想》,《中国语文》1988年第3期。
  ⑤d瞿霭堂《藏语古调值构拟》,《中国语言学报》第三期,1988。  
  ⑥d胡坦、戴庆厦《哈尼语元音的松紧》,《中国语文》1964年第1期。
  ⑦d陈其光《苗瑶语鼻音韵尾的演变》,《民族语文》1988年第6期。《汉语鼻音韵尾的演变》,《语言研究》1991年增刊。 
  ⑧d毛宗武等《瑶族语言简志》,民族出版社,1982。
  ⑨d陈其光《炯奈话在苗瑶语中的特殊地位》,《中央民族学院学报(语言文学增刊)》1986。
  ①e陈其光《苗瑶语入声的发展》,《民族语文》1979年第1期。
  ②e梅祖麟《四声别义中的时间层次》,《中国语文》1980年第6期。
  ③e周法高《上古汉语和汉藏语》,《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1972年12月。
  ④e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商务印书馆,1982。
  ⑤e王敬骝《关于傣泐文字母的考释》,《民族学报》第三期,1983。
  ⑥e本尼迪克特著,乐赛月、罗美珍译《汉藏语言概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语言室,1984。
  ⑦e黄布凡主编《藏缅语族语言词汇》,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