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经砂罐与康巴地区的不解之缘

荥经砂罐与康巴地区的不解之缘

发布时间:2016-04-15



砂锅砂罐
  荥经砂器不知有多少年的历史,自记事以来,凡所到之处,无论城镇、乡村,随处可见。因为价廉实用,穷家小户都买得起。砂锅、砂罐、火锅、花缽、砂缽缽、烘锅子、砂锅煤炭炉等等,品类不少。正如《荥经县志》所记:“(荥经砂器)制甚朴陋,然价廉而质坚,颇销行境外。近稍知改良,无器不制,亦吾乡一利源也。”
  砂锅一类器具蒸、炖、煮、熬食物,对人体健康没有负面影响,而且味道鲜美。砂锅豆腐、罐罐鸡,是人们喜爱的美味佳肴。砂锅炖肉、煲汤,隔老远就闻到香味,让人垂涎欲滴。本人有一年到汉源九襄,见朋友家用荥经砂锅蒸饭,以麦草编作园盖,既省时又省木料,比用木甑蒸出的饭还香。同年由九襄到荥经,住李子州茶店,早餐用砂锅熬新米稀饭,似乎也格外好吃,至今记忆犹新。荥经砂罐更是用途多多,放在人家灶头上盛汤的是汤罐;火炉上熬药的是药罐;晚上起夜,早上放厕所边的是尿罐。用途不同,名称各异。
  近年各种材料制作的用具,挤压了荥经砂锅类用具的空间。但制作精良的各种罈、罐、钵、缸,仍很受人们青睐。熬中药用荥经砂罐;煮肉、炖鸡用荥经砂锅;种兰、养花用荥经花缽;喝水、泡茶用荥经黑砂杯,已经成了泸定及荥经周边各县人们的习惯。荥经的砂制器皿向实用型、艺术型的精品发展,依然有广阔的市场。荥经砂罐 荥经砂器 汉藏交流


矿产资源
  荥经不仅气侯温润、土地肥沃、物产丰饶,而且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像煤、铁、铜、铅、锌、花岗石等,品质优良,储量丰富,冶炼历史悠久。西汉文帝“赐邓通蜀严道銅山,得自铸钱,‘邓氏钱’布天下。其富如此。”(《史记.佞幸列传》)荥经人采煤、炼铁,以铁铸锅、打造农具及其它铁器。荥经铁锅久负盛名,畅销周边县市,远销康巴地区。农村人家灶上的大锅、中锅、小锅;电炉、煤砖炉、气化炉上用的耳锅子;藏、汉火盆上放的火盆锅;过去耕田犁地的铧,耙田的耙钉及锄头、刀具等,大都来自荥经,而且质优价廉,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荥经县志》载:“……铁锅、马掌、马镫、农器之属,每年销嘉定、打箭炉,约计五、六十万斤。”可见产量之高,销路之广。
  康熙四十四年,皇帝“诏从所请”,年初,即动工修建泸定铁索桥。“桥身长三十一丈一尺,宽九尺,索之长视桥身余八丈而赢。(《康熙御碑》)”由一十三根铁链组成,底链九根,扶栏四根。每根铁链由862—977个链环相扣而成,每环重1.5—2公斤,13根铁链计12164环,总重量达21吨多。泸定不产铁,荥经产铁,而且距泸定最近,是理想的材料供应地。尽管四川巡抚能泰从全川各地调集生、熟铁,但也不可能舍近求远,不用荥经铁,笔者所调查走访的几位老人,都持这种观点。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康熙四十五年四月初四日(1706年5月15日),泸定铁索桥合龙告竣后,每“三年一小修,五年一大修”所换链环用铁,基本上都是荥经铁,而且直到解放后为止。
  2014年,原兴隆公社党委书记齐天全,年近九十,家住茶马古道边的盐水溪。他告诉我说:“小时候,曾看见荥经、汉源一带的人,从荥经背送铁索桥的连环,途经盐水溪住店。所背数量不一,但都有一环没有封口,可能是留待拆旧换新时再封。”同年,我走访九十五岁的铁工曹连喜老人,他从民国二十二年起,就担任泸定铁索桥链环的打造和检验工作,直到七十五岁才休息。他说:“用荥经背运过来的毛铁或板铁打链环,先要打成合规格的园条,然后下好尺寸,扭弯后再拿到矮炉子上生火(熔接)。链环打好后,铁匠要在生火处盖上自己的印记,再交付验收。经质检合格,才算完成;不然还要返工重打”。
  自秦、汉以来,严道(荥经)人民,向康巴地区输出农、副产品、矿产和矿产品,又从康巴地区换、购进畜牧产品和名贵中药材,互通有无,农牧互补,相互依存。支援了藏地建设,沟通了康巴地区与内地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促进了藏地农、牧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强了藏、汉、彝、蒙各族人民的友谊,改善了民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