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藏戏

甘孜藏戏

发布时间:2016-04-25

  

    1780年以前甘孜县甘孜寺、白利寺、大金寺等寺庙已有藏戏演出。藏历铁鼠年(1780年),甘孜寺僧人呷洛勒巴去西藏日喀则呷登寺学习了“迥巴”派藏戏,带回剧本、“嘎尔”(祭祀舞)的乐谱及面具工艺,并把所学藏戏艺术传授给该寺阿巴扎仓剧团。次年剧团活动停止。直至1796年,由三世朗扎活佛向巴克珠再创剧团。藏历水猴年(1932年),日嘉喇嘛接管了剧团,并表演了藏戏剧目《郎萨姑娘》,从此,藏戏在甘孜得到了发展。1947年该寺泽日喇嘛在泽尼扎仓又创建一个剧团。该寺安巴扎仓剧团曾演出过《顿月顿珠》、《苏吉尼玛》、《白马文巴》、《卓瓦桑姆》、《夏志恩》、《志美更登》、《文成公主》等剧目。1953年,甘孜县举行了西康藏族自治区民族文体演出,甘孜县首次组团进行了藏戏表演。1964年为配合“四清”运动,由刘维刚、赵然、益西降错创编了现代剧目《优西玛》,并参加四川省少数民族群众业余艺术观摩演出。“文革”期间,剧团停止活动。1981年,甘孜县相继成立城南乡与绒坝岔合办的业余藏戏团,城北乡业余藏戏团,拖坝乡业余藏戏团,卡攻乡业余藏戏团,南多乡俄南业余藏戏团,扎科乡业余藏戏团,朱倭乡叶藻业余藏戏团。1983年,甘孜县先后吸收各业余藏戏团部分演职员,成立了县业余藏戏团。县藏戏团除继承西藏“迥巴”派风格外,1983年起开始把《顿月顿珠》、《志美更登》、《卓瓦桑姆》等八大传统藏戏改编成舞台戏。改编后的藏戏在唱腔舞蹈方面吸收了当地山歌、踢踏、弦子的风格,按人物角色设计唱腔并配上了一些情绪音乐和软硬戏剧布景。1984年由杨明清、郭昌平根据格达活佛的事迹,创编了新剧目《佛海赤子》。

  甘孜藏戏初创阶段基本保持“迥巴派”传统剧目,使用唱腔程式、舞步亦为“迥巴派”唱腔程式、舞步。两百多年后,历经甘孜历代民间艺人不断丰富和完善,减少了传统藏戏表演上固有的呆板规范,吸收了本地文化艺术特色,融入甘孜当地踢踏舞的舞蹈和音乐,形成了富有独特地方风格的甘孜藏戏。
  甘孜藏戏在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甘孜,每逢佳庆节日藏戏都是必演的节目之一。甘孜藏戏除在本县的演出外,还多次参加省内外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