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语方言的分布格局及其形成

藏语方言的分布格局及其形成

发布时间:2016-06-14


  语主要分部在我国西藏自治区和四川、云南、青海、甘肃等五省区。根据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有关权威专家藏语调查研究的成果,表明我国境内的藏语可划分为三大方言:

  卫藏方言分布在我国西藏自治区所辖前藏和后藏地区。卫藏方言通行范围较广,与其他方言共同性较多,并且对现行书面语有着巨大的影响。卫藏方言内部各地的话,无论在语音系统、词汇、语法构造上都有表现得相当一致,差别很小,两地人互相通话一般没有困难。根据内部的一些较小的差别,并参照传统的说法,卫藏方言大致可以分为前藏土语群和后藏土语群。
  安多方言分部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天祝藏族自治县、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和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安多方言分部范围虽广,但内部差别却比较小,一般两地人都能畅所欲言地相互交流。根据方言语音和一部分词汇上的一些内部差别,并适当地参考习惯分法,将安多方言分为两大土语群:牧业区土语群与农业区土语群。
  康方言分布在现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和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林芝地区以及那曲地区等地方。在康巴地区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无论在康区民间和学术界,都以德格语为康方言的标准语成为公认的事实。在今四川甘孜州地区特别是雅鲁江流域以东广大地区,是被学术界视为“民族走廊”的核心地区,那里被称之为“城格”或“地脚话”的古老语言沉积十分丰富,故语言十分复杂,少数的县称这种语言为“打尖馍馍话”,即指从家里出门,走出不到一顿饭的工夫,语言又不通了。近现代以来,以德格语为标准语的康方言向这些地区幅射的势头愈加强劲。至使许多“地脚话”的语言范围逐渐萎缩而康方言的使用范围逐步扩大。德格语语音清晰,最大特点是口语与书面语差别甚微,口语的发音、词汇、含义、语法基本与书面用语一致。也许这也是以德格语为标准语的康方言在康区广泛应用的重要因素。德格语“为缩小各地藏方言与书面藏语的差别,促进口语与书面语的和谐统一,逐步缩小各地藏族人民相互交流思想、信息时代的语言障碍”。
  本方言区在历史上长期处在土司割据的封建农奴制社会,政治经济分散,再加上人口少、地区辽阔、山川阻隔、交通不便等因素,使得在方言形成过程中,内部分歧扩大,形成错综复杂的方言特点。根据藏语普查材料的初步分析和平时的观察,将康方言内部可以划分为三个次方言,每个次方言下面再分若干土语:
  北路次方言——分部在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康定、雅江、炉霍、新龙、甘孜、邓柯、白玉、德格等县;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玉树、曩谦两个县和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沿公路各县。这个次方言在康方言中通行较广,其中德格话不仅在北路次方言中有代表性,而且在整个康方言中都具有代表性。
  南路次方言——分部在甘孜藏族自治州的理塘、巴塘、得荣、稻城、乡城;迪庆藏族自治州和昌都地区的芒康、盐井一带,其中巴塘话可作为代表。

  牧区次方言——分部在昌都地区北部丁青、巴青,西藏那曲地区和玉树藏族自治州的札多、称多、曲玛等地。这些地区基本上以牧业为主,比较接近安多方言,但有声调。其中丁青话、黑河话可以作为牧区次方言的代表。藏文的书面语言在藏地是统一、规范的,而各地区的方言(口语)则与书面语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别。

(本文摘自:康巴藏族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