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康巴藏传佛教五大教派祖寺

雪域康巴藏传佛教五大教派祖寺

发布时间:2016-08-15

德格,这块广袤而美丽的土地上人杰地灵。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自然、人文和民俗文化景观星罗棋布,随处可见,是旅游、观光、考察民族和宗教文化的最佳去处。它以名扬中外的康巴敦煌为中心,以迷人的西天瑶池新路海、阿须草原为重点,集颇具有传奇色彩的岭·格萨尔王神庙,古朴庄严的八帮、更庆、竹庆、更沙、丁青等古刹名寺而构成的独具特色的民族宗教的人文、自然景观环线,其旅游景观综合性强。千百年来,世代生息繁衍在这片土地上的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用惊人的智慧、超常的创造以及辛勤的血汗谱写了灿烂辉煌、值得整个藏民族骄傲和自豪的历史。
  下面,仅介绍八帮、更庆、竹庆、更沙、丁青等古刹名寺,这些寺庙则像熠熠闪光的珠宝,点缀在巨大的裙裙和飘带上,寺庙所处的景色、环境之美,令国内外游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它就是以民族、宗教为一体的“康巴文化”。
  德格县内各教派寺庙大都为有数百年,甚至逾千年历史的古建筑,尤其以八帮、更庆、竹庆、更沙、丁青等大寺历史悠久、规模宏大、从寺庙外装到内饰,都不失为集文物古迹于一体的名胜。各教派寺庙均收藏有各类历史文物,有保存数百年、近千年的各类雕像、塑像、唐卡、壁画,有各教派引以自豪的传统秘籍经典,有历代皇帝的诏书赐品,也有各种奇珍珠宝。

一、八帮寺《噶举派》(白教)全藏区祖寺

  八帮寺位于德格县八帮乡然青村。公元1179年,止贡巴·仁钦贝遣其弟子巴登向秋能巴,从西藏止贡替寺赴八帮传演止贡噶举派教义,并主持修建了八帮寺的  前生——止贡噶举派的兄里寺一座,在大殿邻近的两个山头上分别建起“着乃干空”和“五明讲学院”以及“坐经堂”等,以后年年举行大法会,则集合僧侣在曲池西(今乡政府驻地)讲经授法,其影响传遍全藏区。十六世纪中叶,兄里寺被一名叫“阿热”的炊事员僧人失火焚毁。清初,从西藏阿里云游至德格的萨迦高僧赤称俄热着中了八帮“三象戏水”的奇异地形,在荒芜的兄里寺原址建起一座萨迦寺庙,因其规模不大,僧侣不多,未获发展。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出生于德格龚垭阿洛定日岗的噶举名僧,被噶玛巴第十世活佛益西多吉认定为昌都嘎玛寺第八世司徒活佛·曲吉龚勒,于28岁时征得德格土司登巴泽仁允许,在原兄里寺旧址亲自主持修建起噶玛噶举派的八帮寺,并在法王登巴泽仁的挽留下担任了八帮寺主,被尊称为八帮寺第一世司徒活佛(昌都噶玛寺第八代司徒活佛)。此后,历代转世的司徒活佛均任八帮寺主持,不再留任昌都嘎马寺主持。到1959年,八帮寺雍有分寺大小200多座,遍及全康区和西藏部分地区。
  八帮寺建成后,在政教上都获得较大发展。寺庙自称“国师庙“,以元代所封国师噶玛拔希《德格汪布顶人》尊任兄里寺主持,历代供奉元宪宗赐与噶玛拔希的金边黑帽。《明西康省康薄概况》记:第八世司土徒尊明授朝廷“世宝王”称号,并划分土司管辖人民、土地一半归八帮寺。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亲笔书“祈祷香根大益司徒”横匾赐予寺庙,两次诏请第八世司徒·曲吉龚勒赴京讲经。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也十分重视八帮寺在西藏的政教影响,1938年,刘文辉任司徒活佛的“五明学院”的康北宣教师。民国时期,德格县政府则安置司徒活佛为县参议会副参议长。1940年八帮寺清真一行8人应邀赴重庆参加“抗战胜利祈祷结会”,蒋介石赠予厚礼,并与清真活佛合景留念。
  八帮寺为德格土司第一家庙,在维护和巩固政教合一的土司统治中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寺庙享有较高的政治特权,司徒活佛有权参加德格土司最高行政会议,土司辖区有关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重大活动,并参与制订重大政令的监督执行,大小头人的升迁,以及土司嗣位等大事,德格土司均要征得司徒的意见认可,平时,德格土司又以法王的身份号令八帮寺。
  八帮寺高僧云集,佛学人才辈出,许多活佛、喇嘛均为研习“五明学”多有建树的学者,留下了佛学、天文学、诗明学、医学、文法、历史、绘画等著述,第八世司徒曲吉龚勒的《印度旅行记》、《诗学的解释与参考》、《司徒文法广释》、《如意藤标签》、《自传图名书》。尼麦曲杰翁波的《捉鬼记》、《花园里蜜蜂的遭遇》。贡珠颜登降错的《知识总汇》。白马德西翁波的《百传全集》以及八帮寺名僧降央郎杰喜措、降根洛珠塔颜、斯郎热登、戈日降巴、白马根绒、巴登青则俄色等造诣精深,为后世留下了不少著述。
  八帮寺现有建筑面积6237平方米,该寺1981年经省委统战部批准开放,现有僧侣177人,活佛2人,勘布1人,喇嘛107人,扎巴67人。寺庙文物有大型镀金佛像7座,各类红、黄香铜合金菩萨9835尊,各个历史时期的唐卡画10150幅,经典32400部,木刻印版129845张,纯金卷写的《甘珠尔》壹套,其它佛具和各个历史时期的诏书、印章等近5000件。1988年,寺庙大殿维修竣工,新塑高15米,宽5米的弥勒佛镀金钢像1尊,建佛学院1所,修行院3所,6个佛法堂,于1991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更庆寺《萨迦派》(花教)康区祖寺
  更庆寺,意为大寺庙,以其规模宏大著称康区。地处县城东,欧普隆沟口处,其下为印经院,为萨迦派在康区的主寺。更庆寺分为四部,本部有大殿、东有八冷隆、西有通甲经堂,中部有印经院,内藏佛教诸家之说,寺之影响日增。寺院僧源甚广,经济实力雄厚。1981年省委统战部批准为开放寺庙。它是藏区宗教、文化、民风民俗的缩影。特别是一年一庆的跳神祭祀活动,更为增加宗教的神秘感、艺术感,招来更多的游人。
  更庆寺,于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由德格家族第三十六代博塔、扎西生根和西藏香巴噶举名僧唐东杰波主持创建了位于司根隆的经堂,以唐东杰波的名字取名为“唐甲经堂”。更庆寺大殿、讲经院、经堂等建筑面积达8460平方米。明末清初,第六代德格土司嘎马巴松执政期间,不惜花大量人力、物力兴建规范庞大的更庆寺主寺。历经第七代土司向巴彭措至第八代土司根嘎彭措执政,更庆寺的建设工程才算基本完工。清雍正年间,第十二代德格土司登巴泽仁义大兴土木,费时数十年,在更庆寺主殿西侧建起气势恢弘、驰名中外的德格印经院,并将其交给更庆寺僧侣经营管理。至此,形成了更庆寺沿欧曲河透迤而下,来有主寺与僧房鳞次相间,西有印经院和唐甲经堂等大型建筑群。
  1986年10月,经十世班禅大师亲自批准并选定地址,在欧普隆兴建更庆寺大殿,1988年3月,规范宏大,古朴壮观的更庆寺大殿落成。
  过去,土司家族规定,更庆寺不设活佛,寺庙领导权由土司家族世袭担任。第十二代土司登巴泽仁执任期,土司家族增封了五座寺庙,更庆寺为本家寺庙,继续扶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更庆寺充分地发挥了宗教上层人士爱国爱教,积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作贡献的作用。
  更庆寺辖七座分寺,即:龚垭寺、嘎伦寺、银南寺、扎马寺、门扎寺、柯洛寺和西藏江达县的燃灯寺。寺庙最高领导为德格土司或土司的兄弟,其下设更本,东、西大喇嘛。寺庙行政机构设“更本”会议室,更本会议室的土司为最高决策者。
  清初至民国时期,更庆寺沾聚了大批国内外宗教学者,推动了更庆寺在藏画、音乐、雕塑、木刻、建筑、印刷、藏医药等方面的发展,对促进藏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清代的大喇嘛、大学者洛德翁波、堪布桑登洛仁为该寺留下不少著述,大喇嘛次称仁青则在《丹珠尔》印版的雕刻、校对工作中作出了重大贡献。更庆寺每年要举行多次跳神活动,跳神活动源远流长,对德格乃至藏区音乐、舞蹈、说唱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更庆寺传统藏戏多取自《佛本生》,故事具有古朴、粗犷、唱、舞、念均有表现自己的特点,唱时不舞,舞时不唱,粉相、舞姿、动作、蹈具、音乐、唱腔都有严格的规定。清末,更庆寺堪布桑登洛仁首次改编了《夏热巴》、《诺绒王子》形成了该寺公演的《夏热巴》、《诺绒王子》、《克麦更登》、《六长麦》、《甲羌》五个传统藏戏剧目。

三、竹庆寺《宁玛派》(红教)康区祖寺
  竹庆寺,藏语意为“大圆满”,旧时记作“佐箐”、“佐青”,由五世达赖民派他的弟子,宁玛名僧白马仁真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以“宁玛祖师连花生大师曾莅临竹庆,竹庆有红教圣地”为由,得林葱、德格土司护持,调拔差民,赐大量钱物  主持修建。寺庙建成后,白马仁真任竹庆寺第一任第一在位活佛,欲称“竹庆益协罗布(意为如意宝)”。寺庙于清代扩建,新添协日孙佛学院,觉悟普佛学院、扎巴学校等建筑,形成了前有辽阔草坝,后有奇山异峰,寺庙周围地势开阔,风景独好,殿堂、僧房座落有致。
  竹庆寺建寺以来,积极主动地与土司辖区的政治活动,竭力与德格土司、西藏地方政府、清廷以及国民党政府建立政治关系,在土司辖区政教统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竹庆寺属土司五大家庙之一,在政治、经济、武装等方面享有较高的特权,长期紧紧追随并服务于土司家族。
  竹庆寺以创建人白马仁真与五世达赖喇嘛为师徒关系,第三世活佛又与九世达赖为表兄弟关系之故,一直与西藏地方政府保持特殊的政教关系,该寺在西藏经商、化缘,备受西藏政府优待。寺庙还与不丹国长期保持着密切的政教关系。清咸丰之年(1851年),第四世活佛麦久郎克多吉应不丹国聘请,遣大喇嘛任不丹国师,不丹国也派僧侣到竹庆寺留学。第五世竹庆活佛、不丹国赠巨资予竹庆寺设讲学院基金和供高级讲学院僧侣食宿开支,至1956年,在竹庆寺留学的不丹籍僧侣仍有30余人。
  竹庆寺有较高的政教地位和名望,长期聚有大批国内外各教派有才华的高僧,使藏传佛教文化与民族文化得到广泛交流和传播,寺庙培养了西批它颜、巴珠、协呷、吞涅等著名的高级佛学专家。竹庆寺是《岭·格萨尔王传》藏戏发祥地,该寺的雕塑、绘画艺术等在整个藏区独有影响。
  在教务活动中,寺庙鼓励各地区、各教派、各民族僧侣来寺学经修法,专设奖励基金,奖励留学僧侣,并允许各教派僧侣在讲学院学习显教并讲经。采取灵活开放的教务活动,吸引了来自国内西藏、四川、青海、云南等省区以及国外不丹、尼泊尔等国大批的僧侣来此学经修法,来寺僧侣络绎不绝,寺庙威望、政教势力得到迅速扩张。该寺“四反”前在册活佛32名(外地10名),大小经堂、协日孙讲学院、当清岗护法院、登弄卡修法院、助扎修法院、印经院、扎巴学校为主寺。在四川省甘孜州、青海省玉树、果洛地区、西藏昌都地区辖近200座分寺。
  该寺以竹庆活佛为最高首领,行政系统由活佛、管家、堪布、格古组成“寺政会议”、“寺刑会议”、“任免会议”、“寺教会议”、“寺战会议”、“征差会议”等机构。设主管寺法的“法王”,主管寺属牧民行政事务的“政业”,主管寺庙辖区无业游民的“丐王”,义将僧侣按原籍区域划分组成竹庆、玉隆、扎柯、林葱“四部”。

四、更沙寺《格鲁派》在康区最先创建的黄教寺庙
  更沙寺位于德格县中扎科乡同鸠村。格鲁派传入德格时间较晚,清初,为扩大格鲁派的势力和影响,五世达赖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遣其弟子曲吉·昂翁彭措赴康区创建霍尔十三寺,1655年昂翁彭错到德格。他在德格土司根嘎彭错的支持下,在德格中扎柯同鸠村主持修建了到康区后的第一座寺庙——更沙寺,并担任了寺庙主持,成为该寺的第一代曲吉活佛,更沙寺建成后,清代后有一定发展,先后在土司辖区建起10余座规模不大、名义上属更沙寺的格鲁寺庙。
  格鲁派寺庙,在土司辖区内与其它教派一样享有各种特权,受到土司家族的扶持,自觉地参与并为土司的统治服务,在300多年时间里,格鲁派寺庙一方面自动纳入德格土司管辖,听命于土司兼法王的差遣,另一方面又一直与西藏三大寺和地方政府保持着密切的政教关系。
  1983年经德格县人民政府批准开放,寺庙僧侣与在寺管会的统一管理下开展正常宗教活动。

五、丁青寺《苯波派》(黑教)康区祖寺
  作为藏区古老而原始的宗教,苯波教早在隋唐之前后已在德格地区普遍存在。公元7世纪,苯波教在德格地区的属唯一的原始宗教。
  丁青寺位于德格县中扎柯乡熊拖村。丁青寺有总面积:13300平方米,主殿750.9平方米,会容厅及保管室1125平方米,厨房90平方米,藏戏坝子822平方米,扎空及空地10512.1平方米。该寺创建于公元618年,由大喇嘛丹巴铁绕创建。16世纪以前,寺庙较为兴盛,属独尊苯波教派的白利土司控制;明末清初,该寺归德格土司兼法王控制,使其得到了较大发展。到建国初已发展成为康区教权最高、规模最大的苯波派寺祖。
  该寺清代以前未设活佛,清代仿其它寺庙教派设活佛,并将寺庙历代大喇嘛(寺主)追封为活佛,并允许活佛世袭、结婚生子女。寺庙自称康区大部分寺庙为丁青寺分寺,有授苯波教徒喇嘛的教权,并有授苯波名僧最高学俗“众绕觉”的权利。寺庙长期设有“洛扎”、“黑扎”两所苯波学校,来自学习的有四川、青海、西藏等地苯波派僧徒,每年举行一次经学考核,年封“众绕觉”10名。寺庙名僧辈出,对德格乃至整个藏区苯波教宗教文化和藏文化的传播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该寺第三十二世丹增翁加活佛所著的《地狱回忆录》和大堪布夏扎·扎西降村所著的《苯波史》均为藏区有较大影响的传世之作。
  该寺与其它教派一样经济、政治上享有同等的特权,按土司规定在中扎柯收纳僧侣,参与民事纠纷裁决。1984年经德格县人民政府批准为开放寺庙之一,丁青寺在寺管会领导下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
  因此,从上述可以知道:这里人杰地灵,历代人才辈出。德格是藏文化的发祥地之首,是康巴的敦煌,民族文化的走廊,其藏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内涵极其丰富而深刻,这是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使德格成为与西藏的拉萨、甘肃的夏河齐名,跻身于藏区三大古文化中心之列,被誉为康巴标准藏语的德格方言,五大教派并存的藏传佛教、珍藏着整个藏文化典籍70%以上而举世瞩目的德格印经院,以及遍布全境,与藏民族文化相融共生、风格独特的寺庙建筑和藏画、文学艺术等,是德格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