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艺术中的瑰宝——匝勒

唐卡艺术中的瑰宝——匝勒

发布时间:2016-08-22


唐卡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堪称藏民族的百科全书。传世唐卡大都是藏传佛教和苯教作品。它类似于汉族地区的卷轴画,多画于布或纸上,然后用绸缎缝制装裱,上端横轴有细绳便于悬挂,下轴两端饰有精美轴头。画面上覆有薄丝绢及双条彩带。涉及佛教的唐卡画成装裱后,一般还要请喇嘛念经加持,并在背面盖上喇嘛的金汁或朱砂手印。也有极少量的缂丝、刺绣和珍珠唐卡。唐卡的绘制极为复杂,用料极其考究,颜料全为天然矿植物原料,色泽艳丽,经久不退,具有浓郁的雪域风格。唐卡在内容上多为藏地宗教、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凝聚着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智慧,记载着藏地的文明、历史和发展,寄托着藏族人民对佛祖的无可比拟的情感和对雪域家乡的无限热爱。


一、匝勒

是一种具备观想、传法、供奉、设坛等功能的形制较小的微型宗教唐卡绘画作为藏民族所独有的艺术品和宗教用具,匝勒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极高的美学价值,反映了藏族人民的审美意趣和宗教归向。藏传佛教对具备特定形状、色彩的事物赋予了涵纳丰富哲学思想的象征意义,并通过与之相应而开启内心隐含的智慧与功德。匝勒就是这一观修过程中的重要参照与观想对象,其法相是藏传佛教哲学思想的具象表达,表达了理体与事相的即事而真的完美统一,表达了法性妙德和心性实相,代表了一种和谐的哲学观念,以此为观想对境的金刚乘是藏族传统文化中身心与外界和谐一体的实践,反映了藏族人民对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匝勒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二、匝勒源流 

在诸多藏族艺术形式中,佛教绘画数量极大,内容丰富,流布深广。佛教绘画主要有壁画、唐卡、坛城画、匝勒、头神画(佛经插图)等等。匝勒是具有鲜明的藏族民族代表性的艺术品和宗教用具,反映了藏族人民的审美意趣和宗教归向。

匝勒一词来源于梵语的音译,在不同的藏族地区发音有区别,在西藏念“匝尕”,在甘南多念“杂噶利”,在青海多念“杂噶”,在四川一些藏地念“杂勒”,也有僧人念“杂里”,《西藏宗教艺术》上翻译为“孜各利”,也有被称为“小扎卡”。

从历史发展的维向回顾藏族艺术的发展历程,她自始至终都呈现着雪域高原独特的文化特质,放射着民族文化的灿烂光辉。她既对兄弟民族和周边地域的优秀文化艺术兼容博收,又卓然天成地呈现鲜明的民族特色;她既围绕着佛教弥漫着无处不在的佛光宝相,又以深沉的人文关怀把佛法融入寻常百姓之中。

三、匝勒描述

2005年12月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康·格桑益希的《藏族美术史》对匝勒的说法是:“孜各利画卡是一种宗教绘画的微型袖珍画片,一般长宽约10至20厘米。最常见的是条幅形,也有方形。因其小,故不能用锦缎装裱,仅在画边四周绘以红色或红黄两色的边框。匝勒画卡内容,多描绘各种神灵、佛、菩萨、护法的独幅肖像,有立姿、坐姿等造型。有时也画一些诸如佛塔、吉祥图徽之类的神器、法器或宗教图案。孜各利画因其画幅较小,故画风技艺精细入微,绘制技法如同唐卡,敷色鲜艳浓烈,线条勾勒精到,描金勾银的技艺更使画面锦上添花。孜各利画卡多作为寺或家中供奉、观赏收藏珍品,以作讲解佛经意义之图示。在形式上,类似于我国汉地小品画;在表现题材上,类似于唐卡;在表现技巧上,类似于阿拉伯细密画。”

扎雅·诺丹西绕著,谢继胜译的《西藏宗教艺术》一书里则把匝勒定义为“绘有象征天神,坛场,八祥瑞等图案的小画片”。

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匝勒最常见的形状是方形而不是条幅形;匝勒中条幅形的都不用锦缎或红框装饰,方形的大部分是用红框装饰;匝勒不用锦缎装饰是因为首先很多匝勒是纸质的,所以不可能用锦缎装饰;匝勒常成套使用,故用锦缎装饰以后携带不方便,而单幅匝勒布质精品是可以用锦缎装饰的。

四、匝勒与唐卡的区别

在这些绘画艺术形式中,唐卡和匝勒的关系最大,如果仅仅从形式上看,匝勒就是缩小的唐卡,在实际生活中,匝勒经常被称为“小唐卡”、“微型唐卡”。

 

唐卡与匝勒两者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形制不同。匝勒一般形制很小,最小的只有20mm×30mm,大部分60mm×80mm左右;而唐卡大都在750mm×500mm左右;唐卡一般是方形的,而匝勒既有方形、条幅形,也有莲花瓣形、圆形。

2、使用场合不同。匝勒大多用在闭关修行和流动的佛法讲经,设坛城灌顶的场合中,流动性强,没有装饰功能;而唐卡大多用在殿堂装饰和固定场所的大型佛事活动中,流动性差,装饰功能强。

3、保存方式不同。匝勒的精品用锦缎装裱或放在精致的噶乌盒里保存,大部分用红布包裹后用夹经板夹住保存;唐卡大都高处悬挂或卷起来保存。噶乌是匝勒的重要载体之一,一般用于供放十分珍贵的活佛、高僧亲手绘制或加持使用过的匝勒。

4、组合差异很大。匝勒一般是成套出现的,而唐卡单张出现的多,成套的少。匝勒经常成套使用,主要因为在密法灌顶仪式与观修中上师、本尊、护法、空行等一般是配合出现的,这样就把相关的匝勒组成一套使用;也有的匝勒将上师、本尊、护法画在一张上。唐卡也有成套的,主要以上师活佛、菩萨的本生故事为主题。

5、发展流变差异大。唐卡形成了各种流派,各自具备鲜明风格和特色,也在其历史发展中留下了很多卓有成就的大师;而匝勒则未形成有历史影响的门派,也没有有影响的画师留名于世,这是因为匝勒主要涉及密宗的密法观修与灌顶,一般被藏之于密室,外人难得睹其芳容,匝勒画师或画僧更不愿意留名了。

6、装帧方式不同。唐卡的装帧是很讲究的,这种装帧俗称“给唐卡穿衣”,当人们讲“这件唐卡的衣服五千元”,意思就是装帧的费用是五千元。多数匝勒一般不加装饰布边或锦缎边,只是沿四周画红色边,或不加任何修饰;对于要经常携带出行和观想的匝勒,一般是装在木框中,这种匝勒主要是“阿弥陀佛”或“观音菩萨”,这是因为“西方极乐弥陀信仰”的广泛流行。但是成系列的用于密法观想和灌顶的匝勒可以用锦缎边装裱并且连成一体,成为一条很长的横幅,多的含几十或上百幅,非常精美和壮观。估计这样做的目的首先不是从美观角度考虑,而是从实用角度出发的。装裱并且连成一体后,上师在灌顶仪式上更便于讲解法相在教法上的相互关系;弟子在闭关密修中要次第观想本尊,面对连成一体的匝勒可以方便地一一参照观想,而不必因翻动零散的匝勒而分散精力和摇动气脉。

五、匝勒的绘制过程

1、选择、处理布料和选择颜料。首先选择上好的特种布料或选用柔韧的纸张。早期的匝勒,大部分采用亚麻布和手工粗布;近代出现了机制布,但不易挂浆,颜料易脱落。上胶,涂抹均匀白土胶,然后反复研磨,要磨光、磨平、磨软,这个过程与唐卡绘制很相似。绘制匝勒的颜料大多为天然颜料,也有些使用纯金、宝石(如珊瑚、绿松石、珍珠粉等)以及特种植物或名贵药材。

2、起稿、上色、勾勒。先用淡墨线起稿,然后用炭条勾勒。底稿经反复修改定稿后即可着色。着色的方法以平涂、晕染为多见。有的为了慎重起见,眼部由师傅或高僧来完成。点睛时要择吉日良辰,诵经供佛,以示崇敬。

3、装饰。匝勒由于用途和置放位置与唐卡不同,除极少数缝制布边外,大部分以红色颜料直接涂在画面四周以作装饰。很多匝勒的背面写着藏文的“嗡阿吽”咒语,代表佛的身、口、意。也有的匝勒的背面写着藏文的名称。也有的匝勒的背面盖着藏文的印。

4、开光、供奉。由于匝勒是一种宗教圣物。在绘制过程中难免有污迹残留于画面。如果不该看到的人看到了画面,也是对圣物的不吉祥的缘起,所以在绘制完成之后,要举行除障仪式,然后由高僧大德诵经祭礼,加持、开光,这些仪式全部进行完后,才能算该作品完成并方可供奉。高僧、活佛所绘匝勒在供奉前可以不再举行开光仪式,这些作品大都为绘画匝勒中的上品。

六、匝勒主要种类

匝勒可以简单地分为画在纸上的纸卡和画在布上的布卡,以及用小型木版印刷的版印卡。

对布卡又可以分为:彩卡,最常见的用各色颜料画成背景的匝勒;金卡,用金黄色的颜料画背景的匝勒;黑卡,仅用黑色画背景的匝勒。

从理论上讲,有多少种灌顶就对应有多少套匝勒仪式中使用的匝勒,但是,因条件所限,目前不能把所有的成套匝勒归纳清晰。当前常见的成套匝勒主要有以下几种:护法神像、轮王七政宝、吉祥八宝、五欲妙供等。

关于匝勒的全面的功能和美学特色,目前国内学术界没有关于匝勒的具备独特性学术见解和完善学科框架体系的学术专著,对匝勒的认识刚刚开始,但是匝勒在美术界已经引起了一些有识之士的重视。他们已经开始从美术学的角度出发对其艺术性进行研究,由此匝勒的价值将逐渐被开发出来,必将得到美术、民俗、哲学等领域学者的重视,成为一个崭新的学术领域指日可待。由于此项研究刚刚开始,学术盲区还有很多,比如匝勒的分期,流派研究和宗教功能的深入研究方面还很粗浅。随着在匝勒研究学术领域上拓荒,对匝勒的审美价值,匝勒艺术的哲学象征意蕴进行深入研究,匝勒这一中华民族的瑰宝必将重放璀璨光芒。

(稿件来源:康巴文苑  陶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