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的翻译中的问题

儿童文学的翻译中的问题

发布时间:2016-09-13

在文学艺术领域,儿童所喜闻乐见,富有儿童情趣,能培养儿童语言与思维发展,应儿童审美与创造需要,提升儿童艺术精神的文体,就是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分支,儿童文学的范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学的,二是儿童的,它与其他文学最大的差别在于其基本受众是儿童。因此,作家在下笔之时,必须要顾及儿童的心理发展与理解能力。陈伯吹于1956年曾明确指出:“一个有成就的作家,能够和儿童站在一起,善于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特别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就必然会写出儿童所看得懂、喜欢看的作品来。”这句话强调了只有了解熟悉少年儿童的思想、感情、趣味,才能写出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作品,从而也才发挥它的教育作用。由此可见,依据儿童的年龄特点,以儿童的立场创作作品,乃儿童文学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其最大的特色。

儿童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题材,它是专门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的文学性、艺术性。儿童文学在其发生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与儿童教育密切关联,对儿童伦理道德观念的形成、认知能力的发展、欣赏力与创造力的培养以及健康人格的塑造等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  儿童文学翻译

儿童文学翻译虽然是文学翻译的一种,但由于儿童文学本身在文学研究中长期没受到应有的重视,因而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一直备受冷落,理论与实践发展极为不平衡,许多文学作品被误译、滥译,严重影响了儿童读者的身心发展。基于这个目的我就儿童文学的翻译提出几点自己的见解,引起大家的重视,从而更好地推动儿童文学翻译事业的发展。

文学翻译属于翻译中的一种特殊形式,而儿童文学更具有独特性。它是少年儿童思维方式、行为心态和语言动作在文学作品中的艺术表现,具体地说,就是用风趣幽默的笔调,用富于儿童特色的语言绘声绘色地将儿童生活、儿童心理的各种特点描写出来,使小读者产生一种亲切感,从而激起他们的共鸣。儿童文学的翻译方法有忠实于原著的直译,也有便于儿童领悟的译述,翻译时注意把原著中儿童的视角、儿童的句式、儿童的语态,惟妙惟肖地传达出来。对于儿童文学的翻译原则,很多的翻译研究者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分类。有人从文学翻译的基本原则“信、达、雅”来诠释儿童文学的翻译;也有人也曾提出翻译儿童文学作品的四种手段,包括:①译出“童味”;②化难为易;③多加停顿,多用短句;④注意逻辑。儿童文学作品的读者常为中小学学生,因此,对儿童文学翻译作品的要求,就不仅仅限于“信、达、雅”或“忠实、通顺”等标准,应该具有更高的要求,那就是符合儿童心理学,与儿童现有的知识水平相当,让孩子们读得懂,喜欢读,做到儿童易于接受的文从字顺。因此,我觉得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要考虑儿童读者的认知水平和审美能力,吃透原文的各层含义,译出“童味”,选词简单,长句短化。儿童对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有限,儿童文学作品也可以借助修辞手法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结合儿童的欣赏兴趣,把动物加以拟人化。所以,翻译儿童文学作品,不仅仅要注意翻译技巧,还要揣摩儿童的心理特点,使之更贴近儿童文学的风格。

二、  儿童文学的翻译原则

关于儿童文学的翻译原则,任溶溶先生指出:“儿童文学翻译实践中要遵循注重童趣、口语以及创造的翻译原则,使译文在意义、文体和文化三方面达到功能对等,从而使译文读者能够和原文读者作出大致类似的反应。”

首先,“童趣”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儿童文学作品的读者对象再明确不过,是小朋友,译出来的作品,也要让小读者读起来顺当,觉得有趣。

其次,“口语”表达是儿童文学翻译中另一关键要素。原作者要他的孩子好懂,自然用口语,那么译者也用口语表达,浅显易懂,这样一来就像一位外国作家借用译者的口,把他的书用另一种外语讲给外国小读者听。

第三,“创造”对于小读者获得与原读者同样的感受帮助巨大。译儿童文学作品跟译大人文学作品又不同,不能加很多的注解。碰到这种场合,译者最好能想个相应的文字游戏,字面上可能不那么忠实于原文,但精神是忠实于原作的,让小读者感到好玩。这种解决方式,就是一种创造。

三、儿童文学的翻译方法

(一)弄清楚适龄读者

弄不清楚读者的年龄,是儿童文学翻译中最常见的误区之一,而这种误区常常是表现在应该给低年级的孩子读的童话,而译文在用词上却有点过于文学化了。在儿童文学中,究竟做何种译法,是应当根据小读者的需要来决定的,对于低幼儿童看的读物,最好还是用口语化的翻译,不但形象生动,而且有一种妈妈给孩子讲故事的温柔可爱的味道。在用词上的错误,除了在该口语的地方拽书面语之外,就是在该幽默生动的地方大用优美文字,或者在该清新恬淡的地方大用华丽辞藻,导致原著的风格全被改变。

根据儿童语言发展特点,学龄前儿童的语言经验主要以口头语为主,进入小学后才开始掌握真正的语言。在小学低年级,儿童的书面语言落后于口头语言,进入高年级后,书面语言的发展才逐渐超过口头语言。因此,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口语化的语言是比较适合儿童语言发展水平的。

(二)要看懂原文的深意

由于各国、各民族的文化背景不同,所以语境也不同,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些文化背景,就会导致在翻译的时候,仅仅能做到直译,就是认为原文有什么词,译文中就得有什么词;原文是一个什么句型,译文中就还得用那个句型。而实际上,有些语言,是不可直译的,所以,为了让异域语言本土化,在翻译中增加一些必要的词,或者忽略一些可有可无的词,或者调整一下原句型,只要不影响原意,都是可以的。如果一篇译文不是建立在阅读理解和灵活表达的基础上,而仅仅是靠记忆力,那么这种翻译毫无疑问就会变得像是机器译出来的,一点语言能传达的感情都不会有,更谈不上什么传达原作的语言风格了。

(三)扎实母语基础

大量可供你在翻译过程中选用的鲜活本土语言,是让你的翻译文字有生命力的关键,如果母语作品平时就读得多,在翻译中就会有很多“灵感”随时迸出来,而反之,如果你只能凭词典提供的那几个词来翻译,而没有更宽阔的生活化语言储存在脑子里进行随时调用,可能就根本无法直观体现出原文的风格。母语不扎实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你会直接把一些原文中的“语病”带入自己的翻译,这样翻译出来的文字就显得生硬没感情,而缺少感情的作品,尤其是儿童文学作品,是不可能成为优秀之作的。

(四)注意翻译中的小细节

我觉得,在儿童文学中,人名的翻译是要尽量短一点比较好,太长太繁琐的人名,除非是结合特定故事内容的、需要“显得很长”的名字。在翻译人名上,尤其是低年龄段读物的人名上,我认为不妨发挥一些译者的创造力,能够让读者一看名字就知道角色鲜明的性格。除了人名,其他的细节也同样值得重视。


总之,翻译就是原文本的重写,而重写意味着某种操控。对于翻译者来说翻译的过程就是将外文作品通过自己的分析解构,进行文化上的转移,然后在个人的理解和知识背景的支持下进行重构,形成受体语言的文本。而进行儿童文学翻译的成年翻译者因为成年人与儿童在心理、理解力、阅历、视角上面的差异,造成了普通文学翻译中不会出现的目标读者在翻译过程中缺席的现象。由于儿童文学的翻译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以儿童为目标读者的,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使译本更容易为儿童所理解和接受,应遵循以下三条原则:坚持儿童本位的立场,尽量使用儿童语言,并争取激发儿童的想象。然而,毕竟儿童文学的翻译工作主要由成人承担,成人脑中的儿童形象未必符合实际生活中真正的儿童,于是,成人的思想难免会渗入到译作中。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儿童文学的翻译被比作是一个双重载体,远比成人文学的翻译更为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