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汉族老人和他的两百多个藏族“儿女”

一名汉族老人和他的两百多个藏族“儿女”

发布时间:2023-12-27 来源:甘孜日报 作者:谢臣仁/文 林革文/图 责编:顿珠曲珍

12月10日,康定北门某楼房六楼,阳光洒播,温暖祥和,驱散了冬日的寒意。

86岁的窦志熔老人翻看着相册,看着一张张照片,追忆着远逝的岁月,沉浸在往事之中,脸上时不时浮现出慈祥的笑容。

相册上很多照片都已发黄,有些孩子叫啥名字,窦志熔透过老花镜要盯着想半天才想得起来。每想起一个孩子的名字,他就大声叫出来,无尽的喜悦。“收养的娃娃太多了,一时想不起来。”

思维从记忆中闪回到现实,老人感叹:“翻开这些资料,仿佛又回到昨天,这些娃娃啊,太可爱了!”

话语之间,尽是父亲的慈爱和骄傲。

窦志熔与收养孩子“父子情深”。


小小少年走上革命路

大家都叫窦志熔是“老革命”。“要说参加革命工作,我14岁就开始了。”窦志熔追忆童年,无比感慨。

窦志熔是绵阳三台人,家境贫寒,小学四年级时不得不辍学,到成都新都宝光寺佛学院当起了小和尚。

1949年,从西藏拉萨出来的密悟格西在宝光寺讲学,窦志熔受方丈妙轮法师指派负责照料密悟格西的日常生活。

密悟格西俗名霍履庸,是为数不多的汉族格西,也是思想进步的宗教人士。密悟格西十分慈祥,对窦志熔十分喜爱。

窦志熔跟随讲学的密悟格西到重庆,遇到从西藏到重庆的著名宗教人士阿旺嘉措。

阿旺嘉措,藏族,甘孜人,1911年入甘孜大金寺为僧,1922年去拉萨色拉寺学经,曾任色拉寺杰扎聪扎仓堪布,1940年反英派领袖人物之一。抗日战争期间,因在色拉寺召集喇嘛反对英帝国主义者遭到迫害而远走重庆。1949年12月重庆解放后,受到中共西南局领导人的接见,自愿赴拉萨为和平解放西藏贡献力量。新中国成立后,阿旺嘉措历任西康省藏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第一、二届副会长,甘孜藏族自治州副州长,是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四川省佛教协会名誉会长。

当时,阿旺嘉措正准备启程回西康,团结南北两路人士,为解放西藏作准备。密悟格西把窦志熔推荐给阿旺嘉措,他叮嘱窦志熔说:“阿旺嘉措大师修为比为师高出许多,你跟着他好好学习。”就这样,14岁的窦志熔成为阿旺嘉措的徒弟,跟随其学习。

阿旺嘉措与窦志熔情同父子,从重庆到成都,从成都到康定,阿旺嘉措都把他带在身边。1950年10月,阿旺嘉措作为西南民族观礼团成员参加国庆周年庆典,回来之后介绍了观礼过程,让窦志熔对革命工作产生了强烈向往,萌生了加入革命队伍的念头。

他向阿旺嘉措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慈爱的阿旺嘉措尊重他的意愿,推荐他参加革命军队。

1951年1月,窦志熔进入西南团校第二期学习班学习半年,回来后又接受了半年的文化培训;1952年1月,窦志熔告别阿旺嘉措,由甘孜州委组织部分配到康定团委任干事。


帮助两百个孩子进课堂

参加工作的窦志熔最初在康定团工委工作,后来辗转到鱼通区公所、营官区公所、木雅区公所、塔公区公所工作,足迹几乎遍及整个康定。

“那时几乎是一两年就换一个地方,虽然辛苦,但很锻炼人,使我的工作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窦志熔以苦为乐,茁壮成长。

随后,窦志熔先后在塔公奶粉厂当厂长、知青办当主任,在塔公区、营官区任领导,在县委党校任副职,1983年任康定县委统战部长。“那时的统战工作任务艰巨,我每年都要带着工作组走访全县的寺庙,由于我当过小和尚,对宗教知识有所了解,做起来轻车熟路,能把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贯彻落实下去。”窦志熔说,只要以心换心、真诚相待,就能做好工作。

在走访中,窦志熔发现很多孩子没有读书,想到自己当初由于家庭困难不得不辍学的情景,他一方面动员家长送孩子读书;一方面收集了解相关家庭的具体困难,与教育部门协调,解决实际问题,让更多的孩子走进学堂。

那时,孩童辍学的最大原因不仅是就学条件困难,更多的是家长根本没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都认为读再多的书也还得回家干农活、放牛羊。当时康定县普沙绒乡有个孩子叫扎西,很聪明,也喜欢读书。窦志熔一到村里,10岁的扎西就缠着他,说:“叔叔,我想读书,我想走出村子。”看着孩子渴望的眼神,窦志熔的心被触动了。他走过很多村子,大多数孩子都没有读书的意识,都觉得自己一辈子就该在大山里干活放牛,像扎西这样有想法的孩子为数不多。孩子想读书,可父母却不这样想,“现在放牛、干活抵半个大人,再长几年就可以派上大用场了。读书有啥用?还不是得干活放牛。”窦志熔苦口婆心地劝说,可扎西父亲就是不松口。窦志熔只好与他商量——补贴他家30元钱,就当买扎西去读书。扎西是高高兴兴地去读书了,可那时30元钱是“大钱”,工资中一下少了30元,一家人的开支马上就捉襟见肘了。几个月后,扎西父亲到学校去,听到老师对儿子的夸赞,看到儿子完全改变的精神面貌,才觉得窦志熔说的话“真是有道理!”后来,扎西考上了更高级学校,走出了大山,扎西父亲带着酥油、牦牛肉来感谢窦志熔,还特意退还了那30元钱,直说:“窦干部这30元钱啊,真是我儿子的改命钱!我当初真是不识好歹啊!”

“究竟我帮助了多少孩子走进学堂?大体算了一下,有两百多个吧。”年少历经磨难,自然懂得读书的珍贵和重要,窦志熔不遗余力让学龄孩子重返学堂。为了让这些孩子读上书,他不知跑了多少路、费了多少口舌、欠了多少人情,他说:“我虽然苦一些、累一些,但看到别人因我的帮助而改变生活状况,甚至改变命运,我心里就非常高兴,感到苦也值得、累也值得。”

窦志熔老人在认真学习。

藏家孩子有个汉族好“阿爸”

“干爹,你休息哈,看了半天了,注意身体哟。”看着窦志熔看了半天书,一个中年人端来热气腾腾的茶水,帮他揉起肩膀来。

这名43岁的藏族中年人叫次村,他与窦志熔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但他与窦志熔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我是雅江县祝桑乡洛雅宗村人,原来在一座寺庙当‘小扎巴’,那时常常逃出寺庙在街上闲逛。12岁那年,干爹在街上找到我,把我带回家,供我吃住,让我读书。如果没有干爹,我不知道自己成啥样了。”

也许是自己从小四处飘零的经历,窦志熔格外关心流浪的孩子,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他先后收留了十余个孩子,这些孩子最少的在他家住了5年,最长的长达25年。

“看着这些孩子,我就想到当初密悟格西和阿旺嘉措收留我的情景,就想应该想尽一切办法去帮助他们。”窦志熔说,密悟格西、阿旺嘉措当初帮助过自己,“这算是报恩吧。”

究竟收留了多少孩子?窦志熔扳着指头算着:“次村、巴登、泽仁扎西、降措、扎洛、建华、建康、高学贵、尼玛、西绕、斑鸠……”算着,算着,他自己都算不清了,“有十多个吧,不只康定的,全甘孜的,青海玉树的都有。”

“干爹那时当领导,本来该分三室一厅的房子,可他高风亮节,只要了两室一厅。这样,家里收留的娃娃一多就打挤,往往是床上、沙发上睡满了,还得打地铺,满屋子都是大娃娃、小娃娃。那时他300多元工资基本上都被我们这些娃娃吃掉了。”次村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说,那时窦家简直就是一个“流浪儿收留所”,只要你愿意来,窦志熔都包吃包住。

翻看着曾经收留过的孩子的照片,窦志熔述说着那远去的点点滴滴。他说:“我也没给这些娃娃什么,只是管了他们吃住,要求他们不去做违法的事。现在这些娃娃很多都有出息了,有的当了老板、有的在银行、有的是医生、有的是法官、有的是公安,走得最远的是尼玛,跑到上海工作了。当初收留他们就怕他们学坏,现在看来,这些娃娃都走了正道,我觉得我做对了。”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次村在窦家长大后,帮过工、开过服装店、卖过电脑,现在在西藏承包工程当小老板,一年有20多万收入。只要一回康定,他都要来看望窦志熔,还让自己的女儿姓窦。他说:“我们这些被干爹收留过的娃娃每年都要回来看望他。他就是我们的好‘阿爸’,我要永远记着这份恩情,学习他的精神,帮助更多的人。”

49岁的泽仁扎西原是康定县(今康定市)儿童福利院的孩子,也曾在窦志熔家住了5年,他现在住在窦志熔家,照顾窦志熔的生活起居。“那时,阿古(藏语,意为叔叔)经常来我们儿童福利院,儿童福利院的孩子他全认识。”窦志熔说:“我这一生写过印象最深的一个提案就是《关于加强儿童福利院技术培训的建议》,我希望这些孩子有个谋生的技术,不至于走歪路。”窦志熔说,这一生后悔的事很少,但他对当初没有要宽一点的住房而后悔,“如果有宽一点的房子,就可以多住几个娃娃了。”

大德善行,一个汉族老人成为一群藏族孩子内心温暖的依靠,助力他们构筑未来和梦想,用善行大爱浇灌出高原一朵朵鲜艳的格桑花。

(作者系康定市民族团结进步理论研究中心专家)